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光明网]2019“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举行

发表时间:2019-11-11     点击:次     编辑:张磊

    “地质+创新创业将释放出无穷的思想力量、实践力量、创新力量和服务力量,激励和扶持青年学子们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力量,让创新成为习惯,让创业成为追求。”11月7日,2019“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暨第二届“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举行。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3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参赛学生参加大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致辞。屠傲凌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强调,做好“地质+”创新创业教育要聚焦“三个突出”。一要突出“时代”,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转型。紧扣行业需求,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学科与科技的优势,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二要突出“育人”,以知行合一培养时代新人。通过“地质+”,搭建自然资源领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与举措,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成长为卓越拔尖人才。三要突出“市场”,以创新创业助力社会发展。打造“地质+”创业品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努力实现人才、科研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为国家战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动能。

    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金根希望,要通过联盟和大赛平台,加速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在地勘工作一线的转化和应用,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提升地质服务的技术水平,不断增强地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全国大学生地质创新创业环境,激发青年人才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选树扶持一批优秀的青年创业典型,推动形成社会各界关心地质工作、支持青年人才创业的生动局面。

    创新创业思想和实践分享环节,专家们奉上了丰盛的“思想大餐”和“经验大餐”。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白玉强调,要突出创新创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色”,把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认为,高校要把创业者与教师联系起来,将“冷知识”变为“热智慧”,赋予创业者更多思想与创造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郑刚,结合浙江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要建立生态系统观,构建专创融合的多元化创新体系。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谢火木强调要“四轮驱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政策催动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地域联动打造联合培育平台,兴趣带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资源推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桂宇晖做了题为《地质文化村的规范与标准》的报告:“地质文化村的核心是彰显地质文化,提升乡村的科学品质与文化内涵,要依据村落发展基础以‘地质+’或‘+地质’为核心,积极创造自然美、环境美、生态美、文化美的特色主题村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王林清介绍,今年联盟成员单位从39家增加到了52家,参赛团队较去年增加了近50%。未来,联盟将承担起培养自然资源行业发展亟需的新时代地质人才、推进自然资源行业领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提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能力、构建以“地质+”为内涵的创新创业文化等责任,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自然资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届“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举行。屠傲凌摄

    本届大赛有92个项目参加网络评审,经过评委遴选18支团队参加了现场项目路演。参赛项目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空间开发应用、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普、生态旅游、地质文化等紧密结合,在资源地质环境领域绽放出了创新的光彩。(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 通讯员魏海勇)

gmrb_logo_white_512x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