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睿 何清吟 周海燕 摄影 敖扬洋 路宇焜)近日,我校资源学院“点矿成金 绿护长江”长江大保护本硕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从湖北武汉出发,沿线长江,行程3400公里,前往贵州、湖南等地,在勘查一线、典型矿山开展深入调研,了解长江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现状与趋势。

贵州铜仁万山汞矿作为曾经中国最大的汞矿,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国家偿还了15亿债务,生动诠释了地质工作者找矿报国的坚定信念,被周恩来总理亲切称之为“爱国汞”。实践团在万山汞矿深入学习了红色革命文化,在“矿山遗迹”、“地下长城”等现场学习功勋矿山传递的报国精神,坚定了成员们“为国找矿、专业建功”理想信念。在贵州省地质矿产开发院,实践团同扎根西部、投身一线的地质工作者深入交流,其中包括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然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实践团感受到贵州省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谋划“富矿精开”行动的实际意义,体会到地质工作者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在贵州紫金矿业水银洞金矿,实践团观摩学习选冶流程,了解如何通过高温预氧化技术提取黄金,及尾矿渣资源化利用等内容,团员充分意识到技术创新对改变“矿业必然污染”认知的关键作用。在湖南玉坤矿业集团,成员们体验了井下人工智能定位系统的安全保障功能,了解了智能地震预测技术提升灾害预警的能力。资源学院博士生张羽在参观后感慨:“科技创新是驱动矿业走向安全、高效、绿色的核心引擎,智慧矿山正在成为现实。”在贵州锦丰金矿,实践团看到矿区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矿渣堆场成功复绿、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系统学习了绿色矿山的生动实践。资源学院本科生孟威艳说道:“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可以和谐共生,关键在于理念转变和行动决心。”在“世界锑都”娄底锡矿山,其废渣变净土、荒山变青山、废水变绿水、塌陷地变耕地、矿区变景区的成果展示给成员们留下深刻印象。资源学院本科生陈权表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需要巨大的勇气、智慧和投入。

在实地对矿山的参观、探勘中,实践团深切感悟到国家对绿色矿山治理的坚定决心,团员纷纷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此次行程3400公里的沿江调研,对我校青年学子是一次深刻的专业实践和国情教育。他们亲见科技创新如何为资源开发“立规矩”,生态修复如何抚平“大地伤疤”,产业转型如何为资源型地区“探新路”。未来,青年地质学子将以实际行动,用专业知识解读长江大保护课题,为长江经济带绿色矿山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实践青年力量。(编辑 焦思勤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