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在苦与乐中解读地下宝藏密码

五代地大人投身新疆为国找矿

发表时间:2025-07-29     点击:次     编辑:张冰

新疆巴里坤,地大人参与金矿普查项目检查

地大新闻网讯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市,采访在地矿单位任职的我校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地大地空学院”)校友,有在行业深耕三十余年的老干部,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从“60后”到“00后”,横跨五代人,他们为探寻人生价值、服务国家战略而远赴新疆。

与沙漠戈壁高山冰川为伴

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独特的“三山夹两盆”构造体系及地跨古亚洲、特提斯两大全球成矿域,赋予了极其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油气煤等能源矿产资源。无论是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探,还是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地质研究,新疆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更是地质人心中的热土。

当地地矿工作者每年约有200天在野外作业,与距市区千百公里之外的沙漠戈壁、高山冰川为伴。

6月下旬,地大地空学院退休教授、电磁法勘探专家昌彦君和“80后”副教授李智勇前往新疆地质局相关单位挂职。来疆不到一个月,李智勇已经跟进了五六个地勘项目的检查和验收。昌彦君野外工作十几天,A4纸大小的笔记就记了十几张。野外地勘地点距离美丽的可可托海不到1小时车程,他硬是没找到空闲,和瑰丽的峡谷河源擦肩而过。

昌彦君说,大量的学习和实践过后,常常也会感觉知识量是不够用的,挂职期间,除了白天的工作之外,晚上还需要补充一些知识,充实自己,“大家都是看表面的风景,我们做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看的是‘垂直的风光’,是煤、金属、油气,是深埋在地下的祖国的矿藏,这才是我们的职责。”

夏季正是野外作业的高峰期。“90后”河南姑娘张静和丈夫从地大毕业后,入职新疆地质研究院,诞下爱的结晶后,她转向综合岗位,丈夫长年在野外一线,上次见到丈夫还是在孩子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上。

“地矿人的坐标系就是要跟着矿带走。”同为地矿人,张静很理解,“能为国家作出贡献,这让我们感到很快乐。”

穿越高峰与低谷的地大人

地大建校70余年来,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远赴边疆,承担起为国找矿的使命。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3年至2024年,该校毕业生前往西部主要省区就业人数为2544人,其中新疆就业人数达到957人。

新疆地质局煤田地质中心党委副书记翟广庆是“60后”,一直在煤田地质勘探技术领域深耕。新疆地质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中心党委委员孔繁良是“80后”,他从一线技术员干起,逐渐成长为项目总工,在实践历练中走上了领导岗位。

两人相隔近20年,在不同的年纪经历了地矿行业的低谷。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全球矿产品价格暴跌,国有地勘单位改制,大量地质队伍转行或合并。2013年到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矿业也进入调整期。

“没有哪个行业会一直站在风口。低谷时,我们一边拓展生态修复、地灾防治等业务,保留人员实力,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一边等待春天的到来。”两位校友说。

春天的到来往往伴随着矿产发掘的喜悦。哈密系列煤田、超大型铅锌矿床“火烧云铅锌矿”、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等勘探成果,背后都有地大人的身影。

“70后”油田物探专家侯海龙参与了顺北油气田的发现。为了解读地下油藏密码,他需要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寻找可供解密的石块,冒着遮天蔽日的沙尘暴获取地下信息,“但当大家部署的探井挖掘出石油,所有的辛苦劳累会立刻消失,满满的成就感充盈心头。”

眼下,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如火如荼,地矿行业的“新春天”吸引了又一批地大校友。

“00后”江西女生林萌今年毕业,一周前入职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勘探开发岗。读研期间,她跟随导师在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进行地质研究、储层预测,还曾到西北石油局的采油三厂实习,项目和实习经历让她最终和新疆结缘。

谈及未来,她充满朝气:“我对我所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非常感兴趣,期待在工作中学习新知识,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升自己,让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张歆 图/受访者供图)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