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放假了,思政教育不能放假,要利用暑假让思政课在第二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王林清介绍了该校2019年暑期实施学习之路主题社会实践的情况。据了解,今年共有180多支社会实践队伍、260多名带队老师、2000多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参加活动,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2019年学习之路主题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赵乾坤 摄
“我们希望通过回顾党和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体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地球科学学院“又红又专地质人”团队指导老师王珩介绍,利用暑期到卢沟桥、西柏坡、正定县等地开展“地学之光”政治理论宣讲并录制微党课,让同学们在深度参与的红色教育中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地质行业传统优势相结合,不但是非常好的理念,而且可以很好地落实到实践当中。”这是资源学院“地质新青年”团队到紫金矿业等单位走访调研后得出的结论。队员许天懿说:“通过零距离了解地矿行业一线工作,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我当前学习的专业,也应该成为我将来追求的事业。”
来自海洋学院的“走学习之路·学海洋精神”主题社会实践团奔赴广东,在初探海洋科考船中重温向海图强的奋斗历史,在亲身体验港珠澳大桥中学习海洋强国建设思想。研究生预备党员熊鹏飞说:“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专业,勇做大浪潮头的弄潮儿,为实现海洋强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沈波说:“98年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是学生思政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学院“寻宝经兵”团队到瑞金、嘉兴、延安等地访谈革命英雄,让大家最为感动的是91岁的革命老兵李福功,勉励大家“一定要好好读书,我们国家还缺人才啊,至少读个硕士,争取读个博士!”
“湿纸巾再湿也是干垃圾。”“螃蟹壳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武汉垃圾分类怎么办,材料与化学学院“拾荒者”团队在行动。他们走进武汉各个社区,现身说法宣传垃圾分类政策。团队队长林士君说:“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中,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将通过自身努力尝试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贡献地大的方案和智慧。”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梦之队”深入湖北省农村开展调研。他们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晏家巷村、三字岗村、高陵岗村、周家湖村等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指导老师陈军说道:“学生们走进鸭蛙稻生产基地,近距离感受生态循环的农业种植模式,对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更为清晰明了的认识。”
“青马梦之队”团队走进鸭蛙稻生产基地。 赵继刚 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信息工程学院的信而徵团队赴洞庭湖周边城市实地调研。指导老师宋超介绍:“洞庭湖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胃’和‘肾’的功能,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校的GIS专业知识优势,总结洞庭湖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学校推进地学长江计划提供参考。”
“虽然炎热、艰苦、忙碌成为未来30天美育实践的代名词,但团队协作、革命友谊、素质提升,则会让我们感受磨砺所带来的收获,见证风雨后的绚丽彩虹。”话剧《大地之光》第五代李四光扮演者杜俊鸿动情地说。今年是该校连续27年开展暑期美育实践工作,负责老师郭小玉说:“深挖第二课堂的美育内涵,为学生播撒下美育的种子,塑造学生文化自信的硬核”。
“灯芯”团队开展暑期“七彩课堂”。 江迎波 摄
“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当中最关乎未来的是教育扶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组织部和校团委联合指导的“灯芯”实践团队,已是第三年奔赴湖北十堰竹山县开展暑期“七彩课堂”。团队负责人江迎波介绍:“自7月12日开班以来,已有48名学生报名上课,我们面向低年级和高年级班的学生分别开设了礼仪课、手工课、文学课、辩论赛等课程或活动,看到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们觉得特别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之路暑期社会实践负责人朱荆萨说:“通过打造暑期思政课的‘实践+’模式,干脆让实习来得更猛烈些,目的是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很好衔接起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 通讯员魏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