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创新:让梦想起飞

发表时间:2015-04-20     点击:次     编辑:

(记者:徐燕)“是学校的创新机制,让我实现了大学的科创梦想。”资源学院2011级本科生田文浩开心地告诉记者,他和数理学院王杨、资源学院姚悦组成的小组获得2015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他本人也被保送为中国石油大学的研究生。

在我校,像这样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还有很多。2014年,我校学生作品在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中获得了1金3银2铜的战果,并以团体总分410分、高校排名第16位的优异成绩捧得2014年“优胜杯”。这些成绩的获得,是我校多年来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拔尖人才的最新注脚。

完善培养机制 累积创新沃土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校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25%。从2012年起,学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通选课等,分别计入1.5个学分。学校还分层次、分类别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学生通过这些开放性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师生共享、协同创新,培育出一个个科研成果。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锦标赛等各类大学生科技赛事频频出现我校大学生的身影,竞赛成绩不断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呈现出了蔚然成风、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各学院纷纷推出激励措施,专业教师纷纷加入推动学生创新的队伍,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到创新实践中来。如工程学院加强“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本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仅2014年就有近140名低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学生发表核心期刊3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5项、各类奖项26项,全省性奖励1项;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实行导师制,并规定,学生凡在本科阶段被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录用的论文,均由学院提供版面费;经济管理学院自2010年起全面开展“学术领航”工程,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培养学生基础科研能力的方式,激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外国语学院继2005年开始举办“中西文化节”,2015年又推出“语言工作坊”,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热情和信心。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每年拨款 20万元成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2014年有16支队伍获得资助。2007年至今我校共有459项目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获得国家经费资助480万。据了解,“中地大科创咖啡”近日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成为青年大学生聚集、学习、交流创业的有效平台,学校还被评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

如今,学校全力搭建的创新平台正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累积“沃土”,活跃在各大赛场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多达18个。环境学院益水公益组织经过与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几百支参赛队伍的同台竞技,进入世界水联盟主办、宾夕法尼亚大学承办的“创新:性别平等与水资源、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学生竞赛”四强,成为中国区唯一入选四强的项目。被邀请参加在韩国举办的“2015年第七届世界水论坛”,并将在公民论坛中展示参赛作品。

师生携手 激发科研兴趣

教师全心投入,挖掘在校学生科研潜力,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提高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是我校学生迅速成才的另一捷径。

“经过科技论文报告会的历练后,我们对科研有了一定的了解。科研并不是很枯燥乏味的,在最终看见自已几万字的论文打印出来通过审核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成果这两个字的分量以及其带来的喜悦。”外国语学院2012级本科生柳月告诉记者,在刘敏霞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和许豆、吴苑苑、付瑶三位同学共同完成的论文获得校2014年科技论文报告会人文社科专场一等奖。

事实上,在我校,像柳月这样在本科阶段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并主动接受教师科研训练的同学在我校大有人在。材料化学学院2011级本科生田晓云大二下学期就主动加入到了王君霞副教授的课题组,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了学院“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目前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二的成绩保送到了中山大学读研。

珠宝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泽琨大一时就在杨钊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科研之旅,大三时参与了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错金银工艺的的表现手法传统与创新》项目,并申请了发明专利。他说:“科研训练使我有了更加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对我的学习与生活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在罗忠文教授、杨林权副教授等教师的指导下,信息工程学院组建的CUG机器人足球团队从2004年开始,就在全国机器人大赛和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屡获佳绩,多种比赛项目一直处于大赛领先地位,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和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队员们或是保送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或是出国深造,或是供职于知名企业和研究所,形成了知识唯上、努力创新的氛围。自成立以来,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感知自然团队培养了近20名本科生,其中90%获得保研深造资格。校团委连续举办15届的青年科技节、材料化学学院“Chemistry Show——身边的化学”实验展演等学生科技活动更是激发了大学生的科研兴趣。

跨国接力 培养国际人才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大学生充分对外交流,近距离感受国际学术的胜景,这种“跨国接力”成为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

“通过这次海外科研项目,我对国外做科研的思维和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地球科学学院2011级易雨昊同学告诉记者,去年8月到10月,在导师冯庆来教授的推荐下,她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带去一批灰岩和硅质岩样品,在悉尼大学地学院实验室进行处理,并跟随该校导师学习鉴定放射虫种属的方法。今年她又获得学院连续资助,赴澳大利亚学习三个月。目前,她已保送我校进行硕博连读。

为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针对不同层次的本科生,地球科学学院推出了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如资助本校生参加海外交流学习项目,资助高年级本科生参加海外科研训练项目,资助低年级本科生参加海外短期游学项目,仅2014年,该院就有56名本科生参加各类出国交流活动。

近两年,资源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1级本科生姚悦、2012级本科生丁亮分别从几百名国际学生中经过层层选拔,受邀参加第八届、第九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并获全额资助。今年1月,姚悦还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据了解,她大二时即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11500元人民币的资助,并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一项。

迄今为止,学校已与120余所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学生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海外交流方案。2014年,我校先后有376名本科生远赴欧洲、美洲、东南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海外短期访学、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国际会议、国外(境外)研修和联合培养项目,出国人数占2014年度本科生招生人数的8.4%。为加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2012年11月6日,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武汉正式成立。2011年和2012年,学校中俄合作项目“俄罗斯政府单方奖学金项目”、“赴俄专业人才培养项目”首次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成为华中地区获得该项目资助的唯一高校。今年初,我校与美国天普大学校级交流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这是我校首个获得该项目资助的本科生出国留学项目。

(转自地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