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杨雪:做青春的引路人

发表时间:2016-12-12     点击:次     编辑:

(通讯员张学海 学生记者孙嘉聪 刘潇予)在同学们眼中,她是温暖可亲的大姐姐,也是陪伴成长的良师益友。在领导和同事眼中,她是踏实肯干、尽职尽责的全能手。她就是环境学院辅导员、第五届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获得者杨雪。

爱心,源于对学生的永不言弃

“北林夜鸣雨,南望晓成雪。岁月如歌,雪姐伴你一路同行”,从事辅导员工作3年来,杨雪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对待工作,始终冲在学生工作一线,不分早晚、节假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013年,在杨雪所带的班上,一名大一男生因沉迷网游,常年“宅”在寝室,不及格学分高达40多个,一度陷入颓废。杨雪很心痛,经常去寝室找他谈心。一开始,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对年轻的杨雪老师满不在乎,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接近与交流,这个学生才慢慢地开始与她交流自己的想法,杨雪也适时予以引导。有时学生偷懒旷课,她就用各种办法把他“拽”到课堂,悄悄关注他的听课状态。谈心的记录本越写越厚,学生上课时也从教室最后一排渐渐坐到了前排。有几次,看着仍不理想的成绩单,学生自己都想放弃了,“老师,实在不行我就退学吧。”杨雪坚定地说:“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不会放弃你,因为我相信你!”。

三年过去了,这名学生的不及格学分终于降了下来,他的脸上又恢复了自信的神采。看到学生在心理上慢慢成熟,重新燃起学习的动力,这份成就感在杨雪心底油然而生。寒假在与学生父亲的电话回访中,面对家长的感谢,杨雪说道:“对于我的工作而言,可能有很多个三年;但对于我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青春却只有一次。”

就这样,杨雪带领学生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逐渐收获了他们的信任与认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耐心,融入每一件小事的坚持

无论是面对10个班级的 276名学生,还是团学工作中近 200名学生,“有耐心”是学生们对杨雪共同的评价。

前不久,一家地勘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几名有意向应聘的学生拿着简历来找杨雪,看着学生的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口度不高,杨雪在心底下定决心帮他们试一试。顾不上吃饭,她给毕业生们一对一修改简历,指点求职技巧。经过与招聘人员的多次沟通和争取,有三个学生终于获得了面试机会。但学生小代因为面试临场表现不佳落选了。学生的心情很低落,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了。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杨雪安慰完学生,再度拜访招聘单位,向他们介绍学院的学科优势,仔细分析该同学的地域对口性、专业课程与公司需求匹配度等优势,恳请他们在后续招聘中再考虑一下这个学生。

漫长的一周等待后,招聘经理发来微信:“杨老师,我考虑后今天又确定了你的又一个学生小代!就业协议书可发给他,填好寄给我们!”也几乎同时,她收到了来自学生的信息:“老师,真的很感谢您!如果不是您的耐心帮助和多次推荐,我肯定会错过这个宝贵的就业机会。”看着这两条信息,杨雪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对待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杨雪总是保持着一份耐心,把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坚持与守望中静待花开的声音。

进取心,沉淀为青春引路的底气

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了提出了要“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党和国家对辅导员职业的新定位时刻激励着杨雪,怀揣一颗进取心,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在辅导员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杨雪还承担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3年,她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大赛优秀博文奖。去年,杨雪撰写了工作论文《主流媒体上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研究——基于中国5种纸媒(2010-2015)报道的内容分析》,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

办公桌上,杨雪常放着《辅导员一百个怎么办》等各种书籍,这些都是杨雪的工作“养分”,正是有了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和沉淀,才赋予了她在第五届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现场侃侃而谈的底气,因而获得了今年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全国三等奖,第五赛区(豫、鄂、湘、赣、贵五省)一等奖的荣誉。

“虽然辅导员经常被贴上‘全职保姆’的标签,但我认为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杨雪说。

(转自地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