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制定以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大力弘扬“爱国奉献、艰苦朴素、求是创新、勇攀高峰、知行合一”的地质科学家精神,面向社会公众讲好科学家爱国创新奋斗故事,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工作目标
经过几年持续建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力争做到:收藏一批珍贵的地质科学家史料藏品,创造一批吸引力、感染力强的文化产品;建强线上线下两个宣教平台,积极构建“一元多级”的地质科学家精神宣教体系;打造一支优秀的专兼职宣讲队伍,开展“听地学大师故事,立科技报国志向”地质科学家精神系列宣教活动,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华中地区、甚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教育辐射功能不断得到增强。
三、工作举措
(一)丰富史料藏品,让宣教素材多起来
开展地质科学家传记和地质科学家代表性学术著作的征集工作,加强地质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史料收集整理力度。大力推进地质科学家口述历史采访采集活动,建立一批地质科学家名人档案,让地质科学家精神的实物载体多起来。
(二)加强馆场建设,让宣教平台立起来
根据收集的地质科学家史料藏品,持续加强校史馆“大师风采展厅”建设。同时,结合重要纪念日、重要科学家诞辰日等,建设地质科学家精神临时专题展厅。此外,在校史馆网站开设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专栏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专题网站建设,加强网站信息维护与更新,把线下平台与线上平台搭建好,让地质科学家精神通过互联网飞起来。
(三)构建工作格局,让宣教阵地连起来
坚持开放办教育,深化合作交流。积极构建以校史馆为核心、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湖北省地质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交流,积极构建“一元多极”工作格局,让传承弘扬地质科学家精神的宣教阵地连起来。
(四)建强工作队伍,让宣教实力强起来
加强校史研教队伍的遴选培训,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打造一支政治坚强,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研教队伍。加强学生志愿宣讲团队建设,招募一批有热情、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学生,着重加强地质科学家精神的宣讲培训,让他们成长为地质科学家精神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五)创造文化产品,让宣教故事活起来
依托学校馆藏资源,系统梳理和挖掘地质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先进事迹,积极创作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地质科学家精神读本。组织力量认真梳理、总结和撰写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讲解词,凸显地质科学家“爱国奉献、艰苦朴素、求是创新、勇攀高峰、知行合一”精神品格。联合宣传部、校团委、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单位,继续创作以地质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丰富地质科学家精神谱系。联合出版社以及学生社团,共同研发地质科学家精神文创产品,多维度宣传地质科学家的典型故事。
(六)开展系列活动,让宣教品牌亮起来
坚持联合校内外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一是坚持将地质科学家精神融入学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和通识课程选课体系,让地质科学家精神入脑、入心、入魂。二是继续开展“名师面对面”活动,现场聆听感悟地质科学家爱国奉献故事,打造沉浸式地质科学家精神育人金课。三是持续举办高水平主题展览。适时举办地大学脉传承专题展览,追寻地质科学家足迹,践行地质科学家精神。四是结合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坚持开展“听地学大师故事,立科技报国志向”科学家精神宣教活动。五是组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走访地学大师、开展征文比赛等活动,切实感悟地质科学家精神。通过不断创新拓展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擦亮学校地质科学家精神宣教品牌。
(七)加强组织领导,让宣教保障硬起来
学校高度重视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将地质科学家精神宣教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及表彰奖励范围,并为开展宣教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支持。坚持把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切实保障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常运行;同时设立专项活动工作经费,资助特色展览和宣教活动。校史馆不断建立健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日常运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地质科学家精神宣教工作顺利进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将以申报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发挥育人功能,提升社会影响,为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做出积极贡献。
1.开展地质科学家传记征集工作,启动地质科学家口述采访活动,加大地质科学家及其团队史料收集整理力度,持续加强校史馆“大师风采展厅”建设。
2.依托学校馆藏资源,系统梳理和挖掘地质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先进事迹,进一步丰富地质科学家精神谱系。
3.组织力量认真梳理和撰写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讲解词,凸显地质科学家“爱国奉献、艰苦朴素、求是创新、勇攀高峰、知行合一”精神品格。
4.加强对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的指导,招募一批有热情、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学生志愿者,着重加强地质科学家精神的宣讲培训,让他们成长为地质科学家精神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5.将校史馆藏资源和地质科学家精神转换为课程思政资源,同时将校史校情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让地质科学家精神入脑、入心、入魂。
6.联合校内外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结合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开展“重温历史、传承精神”的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开展“听地学大师故事,立科技报国志向”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举办地大学脉传承专题展览,追寻地质科学家足迹,践行地质科学家精神。
7.建立健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日常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积极构建以校史馆为核心枢纽、校内外协同的“一元多极”地质科学家精神弘扬传播机制。
8.结合校史馆网站建设,设置地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专栏,实时动态更新信息,加强工作宣传与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