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届全国成像光谱对地观测学术研讨会25日在武汉召开。新华网连迅摄
新华网武汉10月27日电(连迅、冯如意)5个月前发射的我国“地质一号”卫星在轨运行5个多月来,针对高寒高海拔、复杂地形地貌地区地质勘查任务,为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监测和生态环境评估提供自主可控的观测能力,是地质工作者的太空神器。
第九届全国成像光谱对地观测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武汉召开。从会议获悉,“地质一号”卫星实现针对赤铁矿、硫酸盐、Al-OH矿物、碳酸盐、Mg-OH矿物等关键找矿标志矿物,设置具有诊断性吸收特征的专用波段,可对地表矿物成分进行“指纹级”精准识别。
“地质一号”卫星系中国首颗地质行业高光谱遥感卫星,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研制,今年5月发射升空。
“‘地质一号’为地质工作者配备了一台在太空中的‘高精度光谱显微镜’。它能够穿透地表‘伪装’,实现地表物质成分精细识别,助力找矿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服务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地质一号”卫星工程总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力哲说,“这些数据证实,‘地质一号’卫星在影像采集、处理方面均达到实际应用要求。”
当日,“地质一号”卫星首批标准影像数据发布。这些数据涉及矿区、红土沙漠、森林、盐湖等应用场景,解译结果显示出矿区、沙漠地区矿产分布,森林地区植被茂密健康程度,盐湖盐分浓度等详情。其中,在新疆哈密地区,“地质一号”卫星通过特定波段合成,清晰揭示地表难以识别的碳酸盐化蚀变带,为矿产勘查提供直接线索。
王力哲表示,此次数据发布标志着中国在地质勘查专用高光谱遥感领域取得坚实进步。科研团队正基于“地质一号”卫星研发思路与技术,推进“地质二号”卫星研发工作。
链接:“地质一号”卫星:地质工作者的太空神器-新华网
(原载 新华网 202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