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文化绽芳华 筑梦新时代

发表时间:2021-05-10     点击:次     编辑:张磊

【编者按】作为党和国家重点支持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地大一向重视文化建设,近70年来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砥砺奋进70年,文化绽芳华。近几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校把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加快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中专门部署“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提出要“推动文化强校”,地大文化建设更是硕果累累、亮点纷呈。2020年学校摘得“全国文明校园”荣誉,全体师生校友欢欣鼓舞、无比振奋。初心如磐,薪火相传。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学校将加快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型大学建设,积极为“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建设贡献地大智慧和力量。

校训精神文化,引领示范明显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北京不会震”……李四光铿锵有力的话语不断在演出剧场回荡。每当演出结束时,观众都会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致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用“精神洗礼”来评价《大地之光》的演出,他说:“借着‘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这一平台,排演话剧《大地之光》,希望通过‘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形式,为广大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做人产生示范。地大是一所传承红色基因的大学,是一所充满卓越细胞的大学,是一所流淌求真血脉的大学,希望学子们学习李四光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让李四光精神在地大学生心灵里真正扎下根来,延续下去,化为每一代地大人践行‘中国梦’的不懈动力。”

原创话剧《大地之光》演出现场 张玉贤摄

为了将这种脊梁精神传承、发扬下去,我校资源学院依托学科背景,借助话剧《大地之光》的文化影响力,发起了“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养工程”项目,成为学校地学特色文化的鲜亮名片。资源学院党委书记高复阳表示:“该项目包含‘卓越地质师成长营’和‘卓越地质师挑战营’两大模块。旨在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学有所获。”这种集思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科技育人、实践育人五位一体的“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至今已举办10期。

可喜的是,话剧《大地之光》作为读懂科学、读懂校史的教材,被列入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

举行“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养工程”综合地学知识竞赛

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近年来,学校党委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始终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中专门部署“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提出要“推动文化强校”,把大学文化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通过精神文化传承引领、文化景观提格提质、文化品牌培育凝练和文化传播融合以及培育一批校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先进典型等,构建立场坚定、底蕴深厚、格调高雅、特色鲜明的地大卓越文化体系,使大学文化建设与办学发展高度“粘合”。

学校党委将校友温家宝的题词“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作为校训,也是精神文化内核,这一精神文化的内涵获得了师生校友的广泛认同。伴随着精神文化体系的不断深化、完善,校训精神已经成为地大文化的鲜明特色,为学校办学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校训石 屠傲凌摄

学校党委还高度重视把校训精神贯彻始终,不仅全面覆盖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上岗培训,使之成为师生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还通过思政课融入第一课堂。传承校训精神也已经成为地大人的自觉行动,落实、落细在办学发展方方面面。

学子在实验室 张玉贤摄

如今,校训、红色基因、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文明新风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正如原创话剧《大地之光》从2012年全国巡演至今,辐射观众10万余人;《山水中国美》《极限海拔》等文艺节目连续八次荣登央视舞台,为师生津津乐道,从不同角度唤起广大师生校友的情感共鸣。

打造文化品牌,地大气质浸润心脾

“搞探月工程、搞航天事业,中国人只有靠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我们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力量搞好中国的探月工程。”2015年11月,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客地大《震旦讲坛》,与300余名学子共话理想信念与时代担当。

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为师生作报告

《震旦讲坛》《名家讲坛》是地大设立的高端学术讲座,是属于地大自己的文化品牌,共邀请了300余名大家大师来到校园,与学子们分享自己的思想与见识。 校友温家宝、张弥曼院士、马永生院士分别前往周口店实习站与师生座谈,分享青年奋斗的励志故事。

机器人比赛 张玉贤摄

立足师生文化需求和成长发展需要, 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地大品牌。学校党委统筹谋划,积极将文化建设与学校各项工作打通,通过积极培育、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即将发布校园形象识别系统,推进文创产品开发,使其显现规模效应,不仅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更让优秀文化浸润美丽校园,涵育广大师生。

学校制定《“严在地大”品牌建设方案》,把“严”作为地大的品格、特色、底气和承诺。“严在地大”的教风学风确立以来,在教育教学中,我校围绕“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师强起来”,多措并举,努力让学生回归学业,寻找学习和创新的乐趣,让教师回归育人的第一线,肩负起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各单位、各院系从学科专业寻找文化资源,开展“一院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形成了以“赛恩师·Science:科学人生大师访谈”、“地学文化节”、“身边的化学”展演、“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展演,首饰设计与服装搭配大赛、机器人大赛、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人文讲座等特色文化活动。

大学文化建设注重历史传承。学校连续举办金秋诗会、冬至灯会活动,辐射2万余人次。

图为校党委书记黄晓玫与师生在灯会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张玉贤摄

学校组建了全国第一支非专业院校编钟乐团,举办“金石之声”“楚汉合鸣”等多场编钟演奏音乐会,编钟艺术入围了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书法”“篆刻”已成为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 图为马云同学书写的书法作品

“舞龙”是地大一道靓丽的风景。传承“舞龙”文化,展现地大风采。“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教育实践基地”和全国首个“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教育实践基地”落户我校。

留学生正在“舞龙” 屠傲凌摄

多年来已让数万地大学子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形成了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校园文化品牌的不断涌现,不仅实现文化辐射的规模化和全覆盖,更推动文化建设注重内涵质量发展。自2018年以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师生争做好网民,开展网络文化优秀成果的征集与评审,《以艰苦奋斗精神涵育大学文化建设》《勇攀世界高峰 追求文化卓越》《地质初心交给祖国》《这一系列素描,把李德威教授画活了》《雕琢武汉地标,让世界见证中国人民抗疫斗志》等20余项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和省校园文化奖。网络连环画《“小锤君”的故事》等,引发了人民网、光明网等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转载,点击率突破100万+。

陈华文创作的钢笔画《武汉战“疫”》冲上网络热搜,其中20幅画稿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文化建设中“学起来、论起来、讲起来、唱起来、做起来”,积极创造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育人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如空气般触手可及,浸润心脾。

讲好奋进故事,地大文化声传致远

“8人女生宿舍集体保研”刷爆朋友圈! 2020年11月25日各大媒体的报道火爆地大人的朋友圈,师生校友纷纷点赞转载。

学校师生录制地大版的《青春为祖国歌唱》MV,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MV在腾讯视频、抖音等平台播放,点击率超过30万+。

《青春为祖国歌唱》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新媒体平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构建了校报、广播台、电视台、新闻网、微信、微博、学习强国号、中国教育发布号、抖音号、企鹅号、今日头条、央视频、哔哩哔哩、西瓜视频、腾讯视频、斗鱼直播等融媒体传播架构,形成了官方媒体矩阵,构建了内外联合发力、线上线下协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传播格局。2020年11月,我校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如何让大学文化形成有力传播,实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是学校党委思考谋划和抓实抓牢的工作重点。“聚焦中心工作、聚焦基层一线、聚焦榜样人物”,在紧跟时代脉搏的发展中,变化的是宣传的形式和途径,不变的是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师生先进典型故事,持续培育挖掘殷鸿福、李德威、龚一鸣、焦养泉、王奉宇、韩磊等先进典型,围绕师德典范、最美校友、青年榜样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展开报道。

殷鸿福院士获全国“2018最美教师”

李德威教授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

正是坚持在师生身边创作、到师生身边宣传,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讲好地大人奋斗故事,见证和记录地大人成长奋斗故事,滋养师生心灵。

4月12日,以“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会在外交部南楼蓝厅举行。推介活动中,我校3名留学生代表贝宁籍博士生大明、俄罗斯籍博士生安娜、孟加拉籍博士生安兵以视频致辞的方式,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向全球推介湖北武汉。

他们3人是“钢铁侠”志愿者服务队成员,“钢铁侠”们在武汉战“疫”期间主动开展志愿服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同样引起国际关注,法国主流媒体、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融媒体平台“rfI”,贝宁国家级主流媒体、法语报纸《Bénin Intelligent》(中译《贝宁人才》)也相继报道“钢铁侠”武汉战疫故事,产生了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报道国际学生“钢铁侠”志愿者服务队抗疫事迹

“钢铁侠”志愿者服务队

新媒体平台推送《中国地质大学,68岁生日快乐》阅读量达45w+;校庆日推出名家访谈、校园生活回忆、文艺晚会等多个节目,完成全天累计13小时的超长直播,在7个平台直播,累计70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为广大师生校友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点燃地大人的爱校荣校情怀,也让地大文化声传致远。

学校党委着力加强宣传体系建设,不断壮大校园主流舆论,讲好地大故事、传播地大文化已成为工作常态。2019年,学校荣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18-2019年度“新媒体贡献奖”,新媒体作品《未来城校区搬迁新媒体传播全纪实》获评“2019教育政务新媒体年度案例”。一批讲好地大故事、传播地大精神的融媒体作品开花结果,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打造主题文化景观,美丽校园润物无声

“博物馆奇妙夜”“地质科普亲子游”“达尔文实验站”推动实施了博物馆文化专项,4A级景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并获批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博物馆日和全国科普日等时间节点举办多种有趣的活动。拍摄了三集电视纪录片《红色育人路》,形成了精神文化新成果。

世界地球日活动 张玉贤摄

校园文化景观提档升级。南望山校区东校区教学综合楼广场建设、翠池改造,西校区体育馆前“跨越”大型石雕,北校区亲水平台绿地建设等,彰显了浓厚的地大情怀。

南望山校区锦鲤塘 陈明翠摄

推出内涵丰富的主题景观。未来城校区本身就是学校的一座大型文化景观,呈现了自然与人文辉映、传统与现代交融。尤其是礼仪门攀登珠峰青铜浮雕景观墙、地质工作者雕像、地球广场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意蕴悠远。

未来城校区地质工作者雕像

在攀登精神砥砺中追求文化卓越,打造登山与户外运动体育特色文化品牌,依托素质拓展基地,积极开展登山、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特色文化活动,激励师生敢于挑战、敢于超越。为了将文化卓越外化于形,已实施“攀登”文化景观建设。

12名地大人参加珠峰高程测量活动

登山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名片

攀岩运动

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滑翔伞课的高校

加强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秭归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实践育人文化的辐射作用,广泛开展第二课堂主题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暑期“三下乡”、“双百励志圆梦行动”和西部支教等品牌建设,激发学生锐意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愿景。

学校重视野外教学实践育人 屠傲凌摄

阳春三月,春风和畅。3月27至28日,由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举办的“百团大战”在西区操场上如火如荼地开始了,众多社团在现场展演,同学们展示自我风采,让人目不暇接。

在年俗嘉年华中,校长王焰新院士与师生一起包“幸运红糖饺”,迎接新年的到来 张玉贤摄

学校打造主题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给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

文明建设结硕果,学校发展谱新篇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建设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文明建设融入学校的队伍建设和改革发展中,以党建引领、创新理念、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为抓手,努力争创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员工人人参与文明创建的工作格局,使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和长足发展。

2020年,我校被全国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3月,我校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会议,评选出10个“文明教学科研单位”、10个“文明管理服务单位”、35 个 “文明班级”、76 户“文明家庭”、19 个“文明班组”、 453间“文明宿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每一个地大人心中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学子在图书馆学习 张玉贤摄

校园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学校打造“书香文化”品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师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倡导书香文化,要求学生融入到书海中,以心灵来感应书本里的文字,“读书”、“看书”,强化阅读理念,营造阅读氛围,滋养学生成长。

大学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和风骨。回顾历史,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为党育才、为国创新,克难奋进;始终坚持追求学术卓越,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地大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卓越文化,建设文明校园,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人才,坚持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凝聚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矢志一流建设的磅礴力量。

五年来,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校园文化景观群落初步形成,文化基础设施较为齐全;校园文化气息日渐浓厚,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文化传播体系运行高效,形成了定高位强特色传真理求卓越育新人的氛围,地大精神在全社会的凝聚力感召力显著提升。

学子们徜徉在樱花盛开的校园 张玉贤摄

朗朗读书声、绿树成荫、姹紫嫣红……地大校园呈现出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建设一流大学文化任重道远。如今,地大坚持和加强党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坚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奋力建设立场坚定、底蕴深厚、格调高雅、特色鲜明的地大卓越文化体系。展望未来,期待与世界地球科学领域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产业组织和各类机构互学互鉴、协同创新;期待与志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识之士共担责任、共创伟业;期待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推动共创美丽中国、共建宜居地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表示:“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的获得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声誉的稳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要高举更高水平开放的旗帜,以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实现校内外办学资源全方位互动;要高举更深层次改革的旗帜,以更深层次改革为驱动,实现校内办学全要素联动;以此推进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为创造美好生活、助力国家发展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文/曹南燕 屠傲凌 图/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