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
7月—12月,学校党委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学校党政班子建设,7月,黄晓玫同志担任校党委书记。主题教育中,学校聚焦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一体推进,立查立改贯穿始终。将主题教育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双一流”和一流本科建设融合起来,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阶段性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爱国主义引领思政工作全面发力
学校制定立德树人60条,开展学习之路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全方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广大师生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推动建立湖北高校“三全育人”联盟;着力推出《地球科学概论》《生态学概论》《国土安全》等“美丽中国”示范课程;编排《我的战争》《大地之子》等舞台剧;焦养泉教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韩磊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推进,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师生在央视唱响校歌《勘探队员之歌》。
3、一流本科行动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学校发布《一流本科行动计划(2019-2025)》,确定了今后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的行动纲领,为推进本科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布并使用;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全面启动实施主辅修制度;1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研究型大学建设中长期战略规划描绘学校发展蓝图
学校审议通过研究型大学建设中长期战略规划。《规划》以“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为战略主题,描绘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发展蓝图,即在实现“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办学目标的基础上,到2030年把学校建成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
5、未来城校区启用拓展办学空间
按照生态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要求,历经四年多建设,8月下旬建成启用。未来城校区建筑面积50万多平方米,共有8栋科教楼、19栋学生宿舍楼、3个食堂以及运动场等设施,办学规模为师生总数1万余人。未来城校区极大改善了办学空间,是学校献礼伟大祖国的“奋进之笔”。
6、四位地大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校长王焰新教授、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秋明教授、长安大学教授彭建兵校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肖文交校友当选院士。
7、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新气象
2019年学校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数和到账科研经费再度攀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8项,资助直接经费过亿元,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类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各1项;学校新增地球探测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控制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8、9人获得国家人才计划资助和国内外奖励荣誉
罗根明副教授入选青年拔尖人才;殷鸿福院士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荣誉;王焰新教授荣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颁发的应用水文地质奖、美国地下水协会授予的John Hem科学与工程杰出贡献奖;郑建平教授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王伟教授获得第十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9、地大学子在创新大赛和运动竞赛中捷报频传
学生们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大赛等各类赛事,获得特等奖、一二等奖等奖项百余项;8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国际国内各大赛场上,地大学子捷报频传,共获奖93项,其中国际金牌8项、国内金牌8项。
10、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开展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武汉)”整体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教育试点院校;全球大地构造中心主任蒂姆·迈克·柯斯基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26所海外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