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资源学院:踔厉奋发 建设资源能源领域一流研究型学院

发表时间:2022-09-22     点击:次     编辑:张磊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霍少孟 吴超 刘睿)资源学院是我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也是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前身是1952年建校时设立的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办学过程中几经调整更名,于1995年在原矿产系的基础上更名为资源学院,1998年石油及天然气地质系并入成立新的资源学院。2002年以来,资源学院的信息研究所、土地资源管理系、海洋科学系分别并入计算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和海洋学院。

资源学院历史沿革图

70年来,资源学院几代师生始终坚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需求,培养了以17位两院院士等为代表的2万余名高级人才,开展了大量原创性研究,在陆相盆地与油气富集机理、煤资源聚集规律及预测、盆地动力学与成藏动力学、区域成矿学、矿产定量预测与勘查评价、矿产经济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一系列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煤田和金属矿床的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资源学院毕业生中的两院院士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现代治理体系


近年来,资源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根本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根本动力、人民满意根本目标、安全稳定根本前提”原则要求,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党委抓牢“双一流”建设机遇,明确以“建设资源能源领域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办学目标,对标“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品质+品牌”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深入实施“五创五强”党建工程,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深度融合,锻造领航事业发展的坚实堡垒。

学院党委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资源学院党委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动师生党支部“立方”建设工程,启动“红星”样板党支部培育工程,深化“党员责任区”设岗创建,完善“师—研—本结对、党—团—班共建”全域式工作机制,着力建设红星党校、红星团校、红星志协,不断拓展红星讲师团、红星课程、红星论坛等系列育人载体,依托校企党建联建共创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党建与业务联融共促,实现内涵发展。

学院党委与湖北第一地质大队党委举行联合主题党日,开展党建联建共创

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源学院党委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党建引领保障事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学院各项事业成效显著。学院党委获评“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石油工程系谢丛姣教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学院入选学校“教学科研文明单位”,多次获评“本科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等。在全校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中,学院党委4次获评“好”,基层党建示范案例和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资源学院有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石油地质系、石油工程系、盆地矿产系、资源信息工程系5个教学单位,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石油天然气与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资源勘查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石油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1个专业学位领域博士和硕士授权点。

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全国首轮首个通过专业认证,牵头制定全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资源勘查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近年来,资源学院拓展了油藏仿真和智慧油田、地学大数据与智能预测、新能源等新兴学科和专业方向,新增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领域博士和硕士授权点。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首轮首个通过全国专业认证

资源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团队和探究式学习、科教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培养、专业竞赛等为牵引,坚持以服务自然资源行业为主线推进课程育人、以“李四光精神”为坐标引航青年学子成长、以“社会大课堂”打造成长成才大熔炉,整体构建了“三有—三课—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大野外实习基地、10个产学研基地等为标志的优质人才培养体系,深耕资源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沃土。

资源学院本科生参加詹姆斯库克大学联合野外实习

资源学院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致力于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十三五”以来,有7人入选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人获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8人获批湖北省“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8名研究生获得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IAMG)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15人次研究生获得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4名研究生获得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协会(SEG)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

坚持“四有”标准,构建一流师资队伍

资源学院现有教职工191人,其中专任教师155人(教授64人,副教授77人),有中科院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3人次、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余人次。其中,2人获得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迄今亚洲仅此两人),1人当选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亚洲人首次当选),40余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任职。

70年来,在王鸿祯、袁见齐、池际尚、冯景兰、杨起、潘钟祥、赵鹏大、翟裕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带领下,经过几代资源人的艰苦创业和探索进取,资源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科方向齐全、充满创新活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研究中心,教师红心育人、专心向学、潜心科研,躬身践行着新时代人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梦想。

刘型院长、潘钟祥教授与石油专业1956届毕业生合影

近5年来,资源学院培育和引进国家级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14人、“地大百人计划”14人。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名师”“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先后60余人次获学校师德师风道德模范、最美地大教工、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研究生良师益友、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时任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荣灿(左三)看望慰问“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教授

坚持四个面向,服务资源能源事业

70年来,几代资源人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瞄准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需求,以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找矿成果,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资源学院支撑建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石化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

70年来,聚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资源学院依托优势学科不断拓展专业,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也为学校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型大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矿产资源评价、资源开发利用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学院拓展了矿产技术与经济评价、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地矿信息系统等学科方向;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国内外学科和专业发展趋势,先后创办非金属材料、宝玉石、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石油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海洋科学、煤及煤层气工程等新专业。

资源学院学科发展历史沿革图

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家资源能源发展对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资源学院先后拓展了绿色矿业、油藏仿真和智慧油田、非常规油气富集机理与评价技术、油气田开发、煤系气勘探开发团队、资源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地学大数据与智能预测等新工科方向,组建了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等19个创新型学术团队。

2010年以来,资源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5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累计科研经费10多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共1287篇,出版科研专著46部,获批专利85项,软件著作权5项。

坚定历史自信,开创事业发展新局

资源学院70年的办学史,是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国自然资源行业同发展的奋进史。70年来,一代代资源人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办学价值观全面融入事业发展全过程,为祖国寻找矿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让“地质报国”精神薪火相传。一批批资源学子身怀“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热情,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投身火热的生产建设第一线,各大油田公司、地勘单位、矿山企业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国家资源能源领域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

乘新时代东风,向未来进发。资源学院将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继续发扬求实奋进、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以培养资源能源领域创新人才为己任,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凝练学术科研方向,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主动担当服务和保障国家资源能源事业安全与发展的重任,努力把学院建成资源能源领域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资源能源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编辑 赵婧萱 审稿 陈华文)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