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7日,油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科院院士戴金星、王铁冠、殷鸿福,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副主任吴裕根,校领导张锦高、王焰新、傅安洲,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总经理方志雄,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调中心副主任姚华舟,西安石油大学副校长屈展,长江大学副校长郭海敏,来自全国16个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的120余名博士生参加了会议。
校党委副书记傅安洲主持会议。
校长张锦高致欢迎辞。他说,油气资源是主要能源和化工原料,是重要的商业物资,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油气资源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拓展科学视野、碰撞学术火花、启迪创新智慧、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提供新的联系纽带,进一步增进合作感情,使大家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共同为促进国家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油气资源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方志雄代表企事业负责人发言。他说,博士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我国油气事业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崇高使命,引领世界油气工业的潮流与未来。他呼吁,油气资源领域的博士研究生能够积极投身到油气事业中,为我国油气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7级博士生代表、资源学院吴楠同学发言。
本次会议主题为成熟探区油气勘探实践、挖潜技术及接替战略,前沿性油气勘探新领域基础地质与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及开发,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不可再生能源经济、替代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分为专家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戴金星、王铁冠、殷鸿福院士,资源学院郝芳、陈红汉、梅廉夫、解习农教授等7位特邀专家分别作了报告。46位博士生在油气成藏、含油气盆地构造、沉积层序及储层预测、油气田开发、地球物理等专题会场分别作了报告。
本次会议共收到博士生论文摘要102篇。与以往相比,呈现以下亮点:1、国内首次探索应用Re-Os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确定我国南方最大的古油藏之一的麻江古油藏的油气成藏与破坏时间,认为我国南方存在燕山期的油气成藏和破坏事件;2、通过对东巴裂谷系Campos盆地和Santos盆地及西非沿岸裂谷系下刚果盆地等世界上典型被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育样式的综合研究,提出了陆裾转换不整合的识别标志和划分依据;3、通过对储层样品的实验室微观烃类系统检测与分析,探讨了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的热流体活动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和对油气勘探的启示作用,研究揭示措勤盆地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4、将新兴的地震沉积学理论应用于陆相盆地的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之中,采用多井精细标定、多属性联合反演及古地貌重建等方法技术,对南堡富烃凹陷新近系馆陶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5、对目前普遍应用于评价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变围压实验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质疑,认为用Terzaghi有效应力方程计算有效应力进而评价储层岩石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是错误的,变围压实验不能用于评价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
本次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我校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