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孙彦钦 尚紫荆)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智能机器人系统实验室赖旭芝教授团队研发出一款“刚—柔—软”结构仿人手指机器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刚—柔—软”结构仿人手指由刚性管状骨骼、柔性关节弹簧、气动薄膜驱动器和软体硅胶皮肤组成,兼具刚性手指的高承载能力与柔性手指的灵活性、安全性,适用于抓取超脆性物体且不占用额外空间。
从12克的小番茄到1千克的3D打印耗材,从鸡蛋到卷心菜,从三指抓取到双指抓取……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装有该仿人手指的抓持器在不同质量、硬度、尺寸和形状的情形下都具有良好的抓取能力。在抓取豆腐、薯片以及转移活体青蛙的实验中,装有该仿人手指的抓持器体现出在操控超软、易碎物体时的顺应性与稳定性以及良好的防水性能。
“刚—柔—软”结构仿人手指结构简洁、成本低廉,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对多种物体稳定、安全且灵巧的抓取,有望成为人类手指的有效替代方案。该研究团队成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教授孟庆鑫表示,仿人手指能够装置到任何人形机器人上,为医疗康复、食品处理、智能服务等需应对多样复杂任务的机器人应用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
链接:研发新型结构仿人手指机器人
(原载《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