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长江日报】一根石笋揭示大禹治水精确时间

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答案仅相差百年

发表时间:2024-04-19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长江日报讯(记者杨佳峰)大禹治水究竟是哪一年?考古学家推测是4070年前,而地质学家通过一根石笋测算为3960年前,二者相差百年。4月1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筹建“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实验室”建设研讨会上,地质学家用一根近万年石笋揭示大禹治水时期暴雨倾盆的天气。

“考古学家推断大禹治水大约在4070年前,比我计算的3960年前,相差仅百余年。”地大研究洞穴沉积物与全球变化的胡超涌教授在研讨会上报告了自己测算的大禹治水时间,并阐释了测算过程。“碳十四正负误差50年甚至更多,而我的方法误差只有15至20年。”

胡超涌介绍,他在湖北清江流域找到一根生长在溶洞中的石笋,高2.54米,平均直径40厘米。石笋的年轮跟树龄一样,肉眼数出来的年轮是9361年。“石笋每一层只有0.3毫米,因为冬天沉积慢,外表看来冬天暗夏天亮,明亮到明亮组成一个年轮。”

“区域气候具有一致性。”胡超涌教授首先利用钙的同位素重建石家河文化时期(4700年前至3500年前)的降水量来揭示石家河文化的兴衰原因。清江流域的石笋,距离湖北石家河文化遗址只有200公里左右。

通过该石笋,胡超涌发现钙的同位素与降水的指数关系,得出石家河文化遗址年平均降水850毫米最宜居,以水稻种植为主,人口相对稳定。干旱期年降水小于700毫米,而湿润期年降水则大于1000毫米。

最终他发现,石家河时期气候呈干湿相间,总体降水比现在少。但是在4230年前至4100年前,石家河经历了百余年的干旱期,年降水小于700毫米,石家河文化逐渐衰落。而从3940年前至3610年前,持续330年的湿润期,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长期洪水泛滥导致石家河文化崩塌。

胡超涌得出的石家河文化崩塌的时间与考古地层学大致吻合。湖北考古研究院博士赵阳表示,从考古地层学上来讲,最新的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年代下限大约在距今3800年。

胡超涌采用同样的原理,发现在3960年前,连续22年长江中游偏湿,也就是降雨特别多。而这个时间长度恰好和大禹治水的时间基本一致。大禹治水之前,其父鲧治水9年无功而返,大禹接过父亲治水的重任,经过13年治水才获得成功。父子治水22年,刚好与22年雨水特别多相吻合。“治水能够获得成功,实际上有气候的因素。”

据悉,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划定夏朝的年代框架时,得出夏朝建立时间约在4070年前的结论。

“胡教授得出的时间比较接近于大禹治水的时间。”湖北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气候的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关联,这也是考古研究成果与地质研究成果较为吻合的原因。这也说明多学科考古的价值所在。

链接:长江日报 - 一根石笋揭示大禹治水精确时间 (cjn.cn)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4月16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