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奋进新时代】艺术与传媒学院:匠心育桃李 美育绘新卷

发表时间:2018-12-24     点击:次     编辑:谢晓

  (地大之声通讯员宁薇)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流的高校需要一流的人文教育。我校自建校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借着改革的春风,学校先后于1996年增设音乐学专业,1997年增设美术专业,1998年增设艺术设计学专业,2002年增设广播电视学专业,2006年5月,艺术与传媒学院独立建院。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多项工作取得重要成绩和重大进展。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本科生947人,硕士研究生381人。下设视觉与媒体设计系、景观学系、新闻传播系、音乐系四个系,拥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音乐学、广播电视学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部、财政部“基于自然景观资源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2017年,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落户学院。

  交叉融合 学科发展突出特色

  在学校的学科梯队中,艺术与传媒学院因为起步晚、基础弱,一度处在学科队列的边缘。结合现实情况,学院一方面主动瞄准艺术与传媒领域学术发展的前沿需求,另一方面坚持“入主流、创特色”的学科建设原则,依托学校地学优势和多学科背景,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学科发展道路。

  以理工学科为发展的大背景,以高新科技的支撑为平台,学院尤其注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交叉影响,强调人文精神在学科中的渗透,强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拉近艺术、传媒与高新科技发展间的距离……种种做法使学院很快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学院目前已经形成生态环境设计、科技传播、媒体与传达设计、音乐制作与传播等极具特色的专业方向,具有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艺术硕士(MF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设计学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环境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博士点,并相应增加了“环境规划与设计”硕士点;2015年获批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同一年新闻传播学获学校观察学科资助,设计学获学校重点学科培育计划资助。

  多措并举 师资建设卓有成效

  一流专业的实质问题是有没有高质量的教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将“人才强院”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战略,多方引进、培养相关专业师资力量。

  “十二五”期间,学院先后聘任武汉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赵冰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桂宇晖教授担任我院院长,清华大学博士刘军担任动画系主任。2013年聘任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宪明教授、湖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连英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学院积极拓宽与欧美相关学院的联合办学渠道,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与执教。

  外引高端人才为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活力,内部培养则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学院出台系列政策,在科研资金、职称评审、出国进修和奖项评定等方面向学科骨干、专业骨干和课程骨干教师倾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各类省部级教学立项2项,各类学校教学项目20余项,张梅珍教授主持的教学成果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学院老师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7项。近10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10余位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访学,14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

  学院还努力创造条件送教师外出学习。学院先后组织多名教师赴欧洲参加艺术展。学院师生到国外写生实习、游学、多国联合工作坊已成为学院教学工作的常态和特色。2015年以来,音乐系师生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参与交流演出,设计类专业学生每年赴意大利和老挝实习写生,景观学系师生前往西班牙与相关高校建立国际联合工作坊。通过以上种种方式,让师生们汲取最新学科理念,更为直接地接触学科国际前沿。

  释放活力 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教学是立院之本,科研是强院之路。建院以来,学院不断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在科研经费、项目立项、科研获奖、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诸多方面,出台激励政策,整合一切资源,调动学院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艺术与传媒学院科研工作环境不断优化,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经费总量不断扩大,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近5年来,学院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项,完成科研项目经费670万元。在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中,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共计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纵向科研项目1项。1名教师获得第三届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部组织的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项目重大创新选题的首批资助对象。

  在科研论文和艺术创作方面,近5年来,学院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或作品共166篇(幅),出版著作26部。2015年第10期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刘义昆副教授的学术论文,并作为封面文章重点推荐,实现了我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发表T1文章零的突破。我院音乐专业2名教师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1名教师登上央视《回声瞭亮》舞台。在科研获奖方面,4位老师的成果分别获得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和武汉市优秀社科成果奖。

  学院对外学术交流成效显著。2012年,学院成功与美国Alfred大学商学院共同发起和主办了首届“中国文化与管理国际论坛”;2016年,承办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2018年,第五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在我院隆重举行。学院先后邀请中国声乐界泰斗郭淑珍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清华大学资深教授王明旨,海外华文传媒协会副主席、美国《美中信使报》执行社长兼总编辑金鸣峰教授,以及阿尔弗莱德大学Stephen Crosby教授等国内外名师大家主讲《艺术与传媒系列讲座》。学院教师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百人次,提交论文数十篇,在艺术与传媒学术领域,宣传了地大形象,传播了地大声音。


《新华文摘》封面推荐刘义昆的学术论文


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落户艺媒学院

  学院注重把高校的科技优势转变成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室内设计与景观、园林设计与规划、数字动画、MIDI音乐制作等研究方向,学院教师不断积累与创新,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环境设施概念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名奖”、建设部的住宅小区和小城镇规划优秀奖等奖项。向东文教授主持的地大北区新校门设计,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2016年,以我校李长安教授为首席专家,艺媒学院方浩、尚媛媛、黄爱武、李蔚然等老师为骨干成员的“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获批全国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他们将围绕学科前沿科技进展和基本科技常识,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创作和传播。2018年,廖启鹏作品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专业组。


廖启鹏作品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专业组

  以生为本 人才培养成果斐然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结硕果。高辉团队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鲁伟霞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王成栋新闻作品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毕业生次仁旦达用1756天走遍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点,投身环保事业受到新华社专题报道;学院113名学子登录央视舞台,唱响《勘探队员之歌》,大学生张世春的系列钢笔画《“小锤君”的故事》,经新华社报道后,点击超过100万+……近年来,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培养工作喜讯频传。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艺媒学院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立德树人新模式密切相关。


高辉团队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艺媒学子登录央视舞台,唱响“勘探队员之歌”

  学院坚持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学院组建了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物理平台,设立了“艺媒党员之家”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创新“党徽照我行”、“研究生示范党支部”等工程立项方式。2014级本科生党支部获评全国“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大赛学生党支部工作案例精品荣誉称号。

  学院不断探索学生工作模式,推动学生工作上新台阶。如连续11年组织SUPERCLASS超级班级对抗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熊大大联盟微信公众号上号两年来,已推出原创文章100余篇,点击量已超过10万余次。实践育人工作方面,持续推进 “九里阳光”社会实践团队及“汉文化”调研团队的建设,其中“九里阳光”社会实践团队连续6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团队,2016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团队,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北电视台、光明网等几十家媒体对该团队给予了报道。

  在学校实行“三融合”人才培养背景下,学院借助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出了高辉、代琪帆等很多优秀人才,还有很多学生借助行业或协会举办的各类大赛脱颖而出。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对学院学生创业事迹进行了20余次报道。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5%左右,毕业生协议就业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率及出国出境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专业为盾 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品位

  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决定了象牙塔的高度和宽度。艺术与传媒学院作为专业学院,助力地大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宣扬责无旁贷。

  学院立足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每年都会组织学校迎新晚会、SUPER CLASS班级对抗赛和研究生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外,学院也大力支持学校其他院系和部门的晚会、展览以及其他展演活动。2012年,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协助校电视台,完成了对校庆晚会、1977-1978级校友返校联欢会的拍摄制作;资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设计了校庆的请柬、晚会节目单、礼品袋等;音乐专业学生为晚会录制音乐、排演节目,全力以赴保证晚会的成功演出。可以说,地大校园哪里有文化活动,哪里就有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的身影。

  学院师生以戏剧表演、文艺演出、创意文化产品等多种形式,努力塑造地大良好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学院师生主创、演出的戏剧《雪莲花开》获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声乐情景套曲《我常怀念他》入选参演“八艺节”。文学剧本《祁连山魂》获2017年大地文学奖。师生多次赴柬埔寨、缅甸和美国孔子学院演出,2017年,代表团成员更受到我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女士接见。


《雪莲花开》获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师生赴美孔子学院演出,受到我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女士接见


校庆六十周年,学院教师演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艺术与传媒学院将传承“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大力推进学院全面改革,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懈奋斗!(图片均由艺术与传媒学院提供)


(地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