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之声通讯员张友丽 许峰)随着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路径。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选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更是一流大学得以引领未来的关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十八大以来,国际合作处暨国际教育学院面向国家发展目标,立足我校办学实际和学科特色,依托我校在地质、资源、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综合优势,探索创新,理顺管理机制,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积极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化办学步伐豪迈
2014年11月,学校成立丝绸之路学院,核心目标意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人文和学术交流三大任务,先后成立了“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约旦研究中心”“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 2017年6月, “约旦研究中心”和“土库曼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以“丝绸之路学院”为依托,先后主办了两届“亚洲特提斯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搭建了“一带一路”科教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教育互联互通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信息资源。
2015年9月9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共同见证下,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约旦计划与国际合作大臣伊玛德·法胡里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约旦哈希姆王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关于合作建设高等教育机构的框架协议》。作为中国第一个官方境外办学项目,协议明确由我校与约旦高等教育与科研部合作开展“中约大学”的办学活动。
“中约大学”正式立项以来,在教育部、商务部、外交部、湖北省和武汉市等领导支持和指导下,我校积极稳步推进“中约大学”各项筹建工作。2018年9月28日,学校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约,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向我校划拨约458亩土地作为“中约大学(筹)”中国校区建设办学用地。目前,“中约大学”配套的师资和课程建设也已完成部署;“中约大学”招收的首批我国境内培养的本科生已进入预科学习阶段。
2018年11月21日,中国地调局党组会通过,建设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依托我校的学科、人才、科研和国际化优势,在地质、资源、水文、环境、工程、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国际交流,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开展地球科学国际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服务和决策咨询。
建设“中约大学”和“武汉学院”,高度契合“一带一路”的需要,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高层次的来华留学学历及非学历教育,有效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各国的教育影响力、文化亲和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是学校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加快国际化步伐、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培养大批可信赖、高素质、知华、友华的本土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预计未来3年内,在新校区“中约大学”和“武汉学院”的国际学生达600人。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 国际化办学释放地大能量
学校紧扣国家发展大局和重大战略,形成了清晰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着力培养一批“(对中国)有感情、有才能”的知华、友华来华留学人才,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可持续合作提供高端人脉资源,建设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打造一批以地球科学学科和资源环境为重点的来华留学品牌专业和课程,不断促进中外学生人文交流和合作,树立良好的国际声誉,为加速做大做强中国教育贡献力量。

我校提出了金色、蓝色、绿色“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金色方案主要培养地质、土木、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工程技术高层次人才,蓝色方案主要培养石油工程、资源勘探、环境科学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绿色方案主要培养经济管理、金融服务、资源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截至2018年12月,我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已近1200余人。我校承接的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包括高校研究生项目、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国别双边奖学金项目、中国-坦桑尼亚专项奖、中国-蒙古专项奖等。

金色、蓝色、绿色人才培养格局
我校充分依托地球科学领域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借助“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约旦研究中心”等平台,主动走进地矿企事业单位,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委托培养和联合培养,倾力打造“全球地矿人才留学中国项目”。目前,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合作协议》,协同培养国际人才,共建实习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化办学有新亮点
为让各国留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化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校组织开展“中国故事讲堂”系列活动。“中国故事讲堂”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将已形成品牌效应的文化课程、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秭归教学基地专业实习、企业联合培养、“对话留学生”等内容整合和提升,形成了一本系统、立体、生动的“中国读本”。2018年7月,由我校和黄石市人社局联合组织的“中国故事讲堂:黄石工业文明发展历程”成功举行,来自27个国家共111名留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不少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发展进程、发展经验、发展成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故事讲堂”让各国学生置身其中,成为中国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同时又在认知、认同和践行的过程中成为了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和传播者,从而为世界全面、真实、深入地了解中国打开一扇窗口。我校将在未来继续汇聚各方资源,精心设计更多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深入浅出的“中国故事讲堂”系列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提高活动吸引力,将其打造为我校中外人文交流的品牌活动。

“海内知己•人文合璧”第二届湖北省高校境外学生书画篆刻展

由黄石市人社局和我校联合举办的“中国故事讲堂:黄石工业文明发展历程”
加强对外教研合作 国际化办学脚踏实地
坚持面向国际,开放办学,不断推进教学、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夯实并加强我校特色优势学科如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等,扩大人文社科类学科如经济、管理、政治等与欧美发达国家及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层次教学互换、师生互访、对外课程建设、国际会议交流、实地科研合作等。以“约旦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和“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组织团队,开展“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成功召开“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亚洲特提斯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丝绸之路讲坛”等系列会议和论坛,促进国内外专家的成果交流。
近年来,我校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前往俄罗斯、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度、越南、苏丹等1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实地调研。出版了“丝绸之路”相关学术论著如《中国旅游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带你一起看世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访学纪行》和《约旦研究》,完成《中巴经济走廊发展报告(2013-2018)》。

第二届亚洲特提斯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
推进引智工作 国际化办学人才是关键
遵照“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我校努力建立科学和规范化的外国文教专家聘请和管理机制。重点部署,多层次推进引智工作,促进学科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校共执行教育部外专局高端引智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11项,常规引智项目200余项。2013年我校成功申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富集机理创新引智基地”;2017年、2018年,我校连续新增自动化学院吴敏教授团队申请的“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引智基地”和王焰新教授为团队负责人的“环境水文地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通过各层次的引智项目平台,引进近千名国际顶尖学者来我校合作科研,推动学科发展,有力推进了我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8研讨会
2017年以来,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我校以国家外国专家局“高校重点项目”为依托,设立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重点支持“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各类引智项目,年均聘请外籍教师和长、短期专家400余人次,其中包括诺贝尔团队奖获得者和国外科学院院士等。
近年来,共聘请48名外籍语言教师。同时,积极为二级学院牵线搭桥,聘请高层次外籍专业专家来我校任教。2015年9月,工程学院外籍专家维克多·契霍特金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建国66周年招待会暨2015年“编钟奖”颁奖典礼上荣获“编钟奖”。 我校Timothy Kusky 教授再次获此殊荣。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化办学加速推进
目前我校的留学项目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学历类本科层次2+2项目、学历类研究生层次3+2项目、国际交换生项目、及寒暑期海外访学项目等。同时设立大学生国际交流基金,对品学兼优的本科生赴海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交流与学习予以资助;对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学生予以全额资助,学生出国人数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校本科生出国比例超过16%,学校国际化氛围日趋浓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8年3月,美国上纽约州教育官员代表团到访我校
建设孔子学院 国际化办学彰显中国魅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我校充分发挥青年等群体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潜力和作用,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文交流品牌。自2007年以来,我校先后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以及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合作建设了三所孔子学院。这三所孔子学院发展健康、运行平稳,已经成为所在地及周边地区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中坚力量,也成长为两校、两地和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平台。
目前,三所孔子学院年注册长期汉语生约6,000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约130场次, 如中国农历新年联欢及庆祝活动、中文夏令营、金茉莉中国电影节、“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融”活动、中国文化节等。中外双方每年约有100多名师生经三所孔院到对方国家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我校通过孔子学院平台先后派遣师生艺术团赴美国、缅甸、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巡演8次,多次派遣艺术家、武术家到孔子学院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11月,我校师生赴美参加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文化交流活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国际合作处暨国际教育学院正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校“三步走”战略,不断提升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地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