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秭归产学研基地:御风而行势破竹

发表时间:2017-03-02     点击:次     编辑:

长江之畔的基地 屠傲凌摄

(地大之声记者徐燕)春有兰蕙绽放、夏有紫薇斗艳、秋有丹桂飘香、冬有金橘累累……无论何时走入我校秭归产学研教学实习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扑面而来的都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不禁流连忘返,为它十二年来的发展而惊叹。

结缘三峡:奏响基地建设序曲

基地绿意盎然 屠傲凌摄

秭归地处长江库首三峡地区,扼川鄂咽喉,滚滚东流的长江,在险峻奇秀的崇山峻岭中完成它的汹涌澎湃后,在这里被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拥入怀,基地就座落在距三峡大坝一公里的秭归新县城。

我校已拥有北戴河实习基地、周口店实习基地,为何还要再费心费力地建设一个基地?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独特,地层连续性好,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灾害发育,重大工程建设规模空前,人文历史内涵丰富,是一个集地质、工程、环境、人文实习实训的优秀地区。为了建设地球系统科学综合实习基地,经过学校努力,向教育部和财政部申请建设立项,并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985”建设平台为依托,建设产学研基地为目标。基地也是我校北戴河实习基地、周口店实习基地之外,建设的第三个野外实习基地。

说干就干。2003年11月,原校长张锦高率领以殷坤龙教授牵头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考察小组赴重庆、万州、巫山、秭归等地进行考察,在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工作指挥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现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支持下,选择秭归作为野外实习基地进行论证,结合国家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最终选定了现在的场址——秭归新城区,背靠移民新城,面临蓝色水库,眺望三峡大坝。

对于我校这一决定,当地秭归政府从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时任秭归县发改局局长的李瑜认为:“在秭归建设产学研基地,不仅能带动当地就业、消费,更能提升秭归的文化品牌,让更多人走进秭归,认识秭归。”在当地政府的大力配合下,2005年初,基地开工建设,2005年底,一期工程竣工,总投资3344万元,建成综合楼、学生宿舍楼1.7万平方米,揭开了秭归产学研基地的精彩华章。2012年,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对基地进行了二期建设,完成了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科研平台的建设项目。

截至目前,基地占地面积90.84亩,包括综合楼一栋、实验楼一栋、试验场一块、专家公寓一栋、学生公寓两栋、食堂一栋、澡堂一栋、运动场一块,可同时为1200余人提供食、住、行为一体的综合后勤服务。无论从占地面积、建设规模,还是教学与科研仪器与设备方面,均列我国高等院校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前茅。

爱撒秭归:构筑立体保障体系

基地休闲区 图片由基地提供

秭归基地建成前,我校数个教学实习基地多是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建设与管理。单独建设与管理并无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前方是荆棘坎坷还是坦荡大道?这一切对于当时的管理者来说,都是未知数。

基地建成后,王建胜就从武汉来到秭归做基地的“开荒牛”,至今已有11年。据他介绍:“2005年刚来到这里时,除了几栋建筑外,基地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四周更是一片荒凉。晚上难得见到灯光,遑论行人。”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王建胜带领员工们迎难而上。接待高峰期,基地员工少、工作量大,王建胜打破岗位设置,使人人都能当厨师、清洁工、保安……;实习空档期,他带领员工集体下地种植农作物及花果树木,花生、冬瓜、西瓜、柚子、橙子……,在节约食堂成本的同时,也让师生员工吃上了绿色食品。

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基地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基地内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依据。针对不同的岗位,基地细化了部门分工,形成了请销假、人事管理、薪酬福利、奖惩等一系列完整的制度和规范,使工作开展更加高效有序。王建胜等人还创新性地提出“一站式”服务理念,在综合楼接待大厅设立综合服务前台,作为基地与实习师生及其他来宾业务联系的对接点,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还针对前来开展工作的师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团体等不同的服务对象,设计了不同的服务形式及接待流程,提供个性化服务。

王冬青是基地一位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她敢管理,会管理,对财会业务颇为熟练,工作细心有思路,凡是与基地有关的事交给她就不会出错。在实习高峰期,基地服务中心副主任褚喜彬每天都是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起早贪黑,和20多位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岗位,从车辆安全、食品安全、野外安全、卫生安全等方面构建了立体的后勤保障体系。自2006年6月基地正式接纳学生野外实习以来,未出现一次安全事故。

在开展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自觉回收餐具、制度上墙等活动的同时,基地还对校园内各种标识标牌进行了多次更换,统一了校园内标识风格,包括绿化警示牌、楼道文明宣传板、楼层提示牌、岗位值班牌等,将我校优秀院士的名言警句、反映校园文化的至理名言等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分置于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

工作人员晾晒被褥 图片由基地提供

在基地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基地,到处都是绿树浓荫,窗明几净,秩序井然,地上不见一片纸屑、烟头,师生再晚实习回来,食堂都有热饭热菜;阴雨天,食堂早早为师生准备好姜汤;学生落在基地的贵重物品和财物,公寓服务员都会主动上交,并用快递寄给学生本人。基地多次被授予校后勤“文明班组”、“文明服务窗口”等称号。无论来自美国的教授还是德国的学子,无论是来此实习还是学术交流,都给予基地极高的赞誉,前来开展教学实习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地质工程与科学系实习师生称赞基地“实习基地楷模,管理服务一流”,香港大学地质系实习师生称基地为“地学摇篮,学子之家”,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师生称赞“基地声名远播,服务品质一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首长曾号召要向秭归基地学习。

秭归县委党校郑承志研究员认为,基地是秭归继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与世界非遗端午之后的又一世界品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学子,凝聚了全球力量。

情定秭归:基地建设声名远扬

2016年8月,校党委书记郝翔率队考察基地。 图片由基地提供

2016年3月,校长王焰新率队考察基地。 蔡晓萍摄

能够吸引众多中外专家学者来到基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除了过硬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最主要的是秭归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在专家学者眼里,秭归的教学资源具有内容丰富,类型齐全、综合性强、现象典型直观等特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人文艺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场所。

秭归特殊的地质环境造就了它丰富的地质资源。秭归境内三大岩类齐全,闻名于世的“三峡震旦系国际层型剖面”就位于该县区域。自基地向西沿长江而上,可连续观察到基底岩系的崆岭群小渔村组、盖层中的震旦纪、寒武纪至侏罗纪等地层,地层剖面连续、露头好、接触关系清楚。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以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边坡、坝基、硐室等工程地质现象及典型地质灾害类型,是工程地质类专业学生野外实践教学的难得的教学内容。该区也蕴藏了丰富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人文艺术实习的教学内容。教务处狠抓教学资源与教材建设,近年来出版了系列实习教材与各种教学资料,建立了系统的实习网络资源,覆盖面与影响面已远及海内外。

基地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培训。 蔡晓萍摄

如今,秭归基地凭借完善的后勤服务、独特的教学科研体系、齐全的硬件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科研院所、院校的到来。除我校每年有师生1800余人次在基地进行多学科的野外教学实习和科研工作外,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武警黄金部队、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也借助基地开展各项教学或科研活动,每年达2000余人次。迄今为止,秭归基地接待的实习师生、科研人员、会议团队已逾万人,教学实习涉及的专业包括地质学、资源勘查、土地资源管理、石油工程、工程地质、工程勘查、环境工程、水文地质、水利水电、物探、信息工程、行政管理、法学、环境艺术设计等,部分高校已与基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副校长万清祥表示,我校将进一步规范基地的管理,吸引更多单位来基地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我校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师生提供更加合理、优质的后勤服务,进一步扩大学校和基地的影响力。

(转自地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