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 】体育学院:初心如磐 勇攀高峰

发表时间:2022-09-28     点击:次     编辑:张磊

地大新闻网(通讯员 庞岚)我校作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要特色的大学,始终将登山和科考相结合,将其作为培养合格的地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长期坚持。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历届党政领导均将体育工作置于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对体育运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体育学院按照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与统一安排,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弘扬体育传统与健全人格培养相融合,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融合,坚持登山运动与地球科学相融合,形成了“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体系和登山户外人才培养体系,“地大体育”已经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初心如磐 学校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1952年学校成立体育教研室,1985年更名为体育部,2005年创办全国首个户外运动方向本科专业,2007年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户外方向硕士研究生,2014年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成立体育学院暨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2019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9年学院教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建立了户外运动 “本—硕—博” 人才贯通培养的专业学科体系。

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专任教师4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博士化率近30%。学院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支持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批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我校登山队登上甘肃省境内海拔5120米的七一冰川。时任院长高元贵欢迎登山队员胜利归来

李致新、胡功民、旺青格烈、何光彩、王志强、陈林祥共同为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揭牌

户外登山在体育学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体育教研室成立之初,就将登山列为体育必修课,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将登山列为体育教学必修课的院校。学院作为登山人才的培养基地,长期坚持登山运动教学和训练,积淀了雄厚的登山运动基础,营造了浓郁的户外运动氛围,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登山运动及管理人才,为国家登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于1958年夏,为攀登珠穆朗玛峰,国家体委在北京西郊两山举办了第一期全国登山培训班,我校选派了艾顺奉(体育教员)、王富州(学生)等人参与了学习。1960年5月25日,校友王富洲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壮举。1984届校友王勇峰和1985届校友李致新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最先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国人。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中,我校共有5名校友、2名在读学生参加了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其中3人成功登顶。2018年体育学院暨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成立后,积极开展了包括大众登山户外休闲与探险、登山户外高水平竞技和登山户外产业经济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为国家登山户外运动发展,培养素质全面的后备人才。

勇攀高峰 庚续登山传统


从2012年起,体育学院师生发起并开始实施“7+2”登山科考活动。7是指世界七大洲最高峰,2是指南、北两极极点。2012年5月19日上午8时16分,我校登山队董范、陈晨、德庆欧珠和次仁旦达4名师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成功登上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迈出了地大“7+2”登山科考活动计划的第一步,成为了我国第一支登上珠峰的大学登山队。

此后,登山队不断挑战更多的高峰,包括欧洲厄尔布鲁士峰、大洋洲科修斯科峰、非洲乞力马扎罗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北美洲麦金利峰、北极点、南极洲文森峰、南极点。2016年12月25日,登山队完成“7+2”登山科考任务,即成功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穿越南、北极点,成为世界首支完成这一壮举的大学登山队,书写了中国高校体育运动史上的传奇。

女队员、体育学院2014届硕士研究生陈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3年5月4日,在全国主题团日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勉励陈晨,要勇往直前,不断地攀上人生新的高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激励全校师生奋发进取、砥砺前行。 2017 届硕士研究生德庆欧珠是中国首位完成“7+2”登山科考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是国家体育荣誉奖章获得者,荣获中国地质大学登山突出贡献奖。 2017届硕士研究生何鹏飞,曾参与学校“7+2”登山科考项目,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等称号,还荣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地质大学登山突出贡献奖,现已成为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

五星红旗飘扬在大洋洲最高峰科修斯科

除登山外,体育学院师生还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自1981年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以攀岩、游泳、羽毛球、田径为代表的优势运动项目,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勇创佳绩,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200余枚,银铜牌400余枚,7次夺得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

2021年东京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项目中,体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懿律与搭档黄东萍获得冠军,2017级校友郑思维、2015级校友黄雅琼组合获亚军,2018级硕士研究生闫子贝与队友组成的中国队获得东京奥运会男女4x100混合泳接力银牌,地大学子和校友在东京奥运会共摘得1金2银。

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中,地大学子在攀岩、羽毛球、游泳等项目中获得9金。在攀岩比赛中,2019级硕士研究生牛笛以6.74秒的超世界纪录成绩获得女子速度赛冠军,2018级本科生潘愚非获得男子两项全能冠军。除此外,学校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还3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体育人在“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的滋养下,形成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标识,与地大精神、武汉精神、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在体育事业中交汇融通。

中国地质大学“7+2”登山科考示意图

2021年体育学院研究生王懿律与搭档黄东萍获东京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

2021年体育学院研究生牛笛获全运会攀岩女子速度赛冠军

学生闫子贝2018年在亚运会比赛现场

立德树人 大力弘扬登山精神


体育学院将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与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相融合,以“结合高山科学考察、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服务”为方针,创新户外运动理论体系,始终做国家户外运动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为地学人才培养服务,为科学考察服务,为“珠峰高程测量”等国家科研任务服务。学院自建立以来,为我国户外运动事业培养了近400名优秀人才,其中5人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2人获国际登山健将,1人获国际攀岩健将,10余人获国家登山、攀岩健将,多次创造和打破攀岩项目世界纪录。为户外运动行业贡献了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教材、教学名师等优质教学资源;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体育学院始终将党建贯穿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登山精神引领学生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各方面工作。学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以彰显体育育人价值为鲜明特色,形成了“本研一体、七级联动”链条式的学生党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党支部贯穿本科生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三年级,实现了党组织在学生中的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支部建设结合学科特色,以“传承登山精神、激扬青春梦想”为主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登山科考活动、西藏登山大会、“净峰者”环保登山活动、武汉军运会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体育学院认真开展教工党支部与学生联合党支部、学生班级的“结对领航”工程,不断丰富完善三全育人模式。包括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教师、工勤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通过“结对领航”“两访两创”“三联三帮”班主任等多种途径,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帮扶教育指导。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专业教学、体质测试、群众体育活动等各个环节,发挥以体育人的独特功能,全面服务学生身心发展。

体育学院彰显登山精神和体育育人价值,涌现了一批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先进典型。奥运冠军、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懿律荣获202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范友、鲁琦阳等一批携笔从戎、强军护国的先进典型;范友被选拔进入武警“雪豹突击队”,曾参与“九三阅兵”“两会”等重大任务,荣获“九三阅兵”安保纪念章,连续 2 年荣获优秀士兵称号,获评2019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众多荣誉。2015级本科生鲁琦阳选拔进入海军“潜龙集训队”,曾参与驻防我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非洲吉布提任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被驻吉大使授予和平使命纪念章和基地服役纪念章。

体育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红色为基、专业为本”,始终与祖国的地质和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勇攀高峰、超越自我,并将党建紧密融入特色体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实现组织育人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深度融合,彰显登山精神和体育育人价值,通过对登山精神、体育精神的诠释,深化了师生打造地大新名片和建设登山户外运动“摇篮”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70年来我校登山、攀岩队员获国际级和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者名单

序号

姓名

项目

时间

运动等级

1

王富洲

登山

1960年

国家级

2

袁杨

登山

1960年

国家级

3

王贵华

登山

1960年

国家级

4

丛珍

登山

1960年

国家级

5

彭淑力

登山

1960年

国家级

6

王洪宝

登山

1975年

国家级

7

李致新

登山

1989年

国际级

8

佟璐

登山

1990年

国际级

9

王勇峰

登山

1993年

国际级

10

次落

登山

1998年

国际级

11

曹荣武

攀岩

2004年

国际级

12

黄杰

攀岩

2004年

国家级

13

黄丽萍

攀岩

2007年

国际级

14

黎建丽

攀岩

2007年

国家级

15

蔡陆远

攀岩

2008年

国家级

16

袁复栋

登山

2008年

国家级

17

次仁旦达

登山

2009年

国家级

18

德庆欧珠

登山

2009年

国家级

19

张瑜

登山

2010年

国家级

20

高琳

登山

2010年

国家级

21

董范

登山

2012年

国家级

22

陈晨

登山

2012年

国家级

23

梁荣琪

攀岩

2017年

国家级

24

牛笛

攀岩

2020年

国际级

25

潘愚非

攀岩

2020年

国际级

26

田沛阳

攀岩

2020年

国际级

共计国际级运动健将9人,国家级运动健将17人。

退役特种兵范友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2020年,体育学院游茂林老师及团队成员吴子敬、刘俊、刘恒以参赛作品“一种羽毛球持拍技术矫正器”,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金奖。

壮大学科 多措并举服务社会

近年来,体育学院勇攀学科高峰,2019年体育学软科排名进入前44%,完成“十三五”期间获得体育学科一级学科授权点的目标。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研究项目20余项,荣获国家精品课程、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科研项目数与经费总额大幅度提升,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与专著出版创新高。

面对新冠疫情,师生一直活跃在最前线,面向社会发布“居家不停练”系列体育项目教学视频,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奉献了力量。

体育学院提出体育发展战略,其中部分报告得到了湖北省委领导批示、入选《新华社政务智库报告》。利用专业特色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在教育部部署下对口帮扶贫困县脱贫工作中,坚持多年参与各类专项活动,提出 “户外+旅游”发展策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体育人的智慧。体育学院积极参与《中国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标准》等行业标准研发,持续协助江苏昆山、广西灌阳、湖北大冶、湖北恩施等地区开展体育产业、户外资源调查和规划,为户外运动行业和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充当智库。

体育学院还协助中国登山协会、西藏登山协会及其他体育主管部门和协会,组织和策划了一系列户外运动、登山、滑翔伞等方面的全国性赛事,并联合举办了登山指导员、户外指导员、攀岩指导员、赛事裁判、户外运动高级专门人才培训班等体系化的行业人才培训活动,为我国户外运动事业的发展输送大量经营者、户外项目指导员、裁判等基础人才,被誉为中国登山户外界的“黄埔军校”。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地大军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高原训练基地”和“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高原攀岩训练基地”,在学校对口帮扶单位——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挂牌。

面向未来,体育学院将继续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体、育德、育智、育心的育人功能,传承“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攀登精神,培养符合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编辑 程晓龙 审稿 陈华文)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