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新华社报道李德威教授事迹引发关注

发表时间:2019-09-12     点击:次     编辑:张磊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刘妍慧)9月8日,新华社重磅推出长篇通讯报道《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的赤子之歌》,全文6330字,同步推出短视频《赤子之歌》及图片报道,全媒体、立体化报道了构造地质学家、我校教授李德威扎根大地永攀高峰、呕心沥血探索新能源、矢志不忘科学报国的感人事迹,持续引发舆论共鸣。

  9月9日至今,人民网、学习强国、央视网、科学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内蒙古日报、长江日报、广州日报等120多家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予以转载报道。

  《新华每日电讯》用一个整版突出展示,新华社客户端播发上线3小时后,浏览量就达到了100万,截至目前合计超过200万。新华视点微博的专题报道《感动!新华社推出暖心视频“赤子之歌”》,阅读量短时间内就达35万以上。腾讯新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数十家网站、客户端转载相关报道。网民跟帖热烈、互动频繁,“李德威”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受众认为,李德威事迹感人、精神崇高,堪称“师者典范”“国家脊梁”,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潜心育人的师德、勇攀高峰的精神、淡泊名利的品格是时代的稀缺品,值得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学习。

  新华社报道推出后,地大官方微博、抖音第一时间转发报道,24小时内浏览量超过20万;9月9日,学校网站、官方微信也进行转载报道,全校有关学院的媒体阵地予以转载,教学综合楼的楼宇电视轮番播放《赤子之歌》视频。

  师生们认真阅读长篇通讯和观赏视频之后,纷纷表示,要以李德威教授为榜样,学习他心怀人民、至诚报国的大爱情怀;学习他执着探索、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学习他爱教爱生、立德树人的师德风范;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校党委书记黄晓玫谈到,“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十字遗言,声声入耳,字字刻心,其中蕴含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事业的不舍!30多年来,李德威教授始终不忘地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矢志报效祖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让每一位地大人都为之感动和自豪。全校师生要认真学习李德威教授至诚报国、潜心育人、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科学精神,不忘初心、克难奋进、争创一流,全面推进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校长王焰新说,李德威教授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就是要秉持求实精神永葆好奇之心,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敢于怀疑,大胆挑战;同时,尊重科学发现的规律,客观诚信,不浮躁求成,不急功近利。他寄语地大学生向李德威教授学习,发扬科学求实精神,坚持勇于探索真理的恒心,注重实践,不断求索,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科学精神,敢于开拓新的前沿领域,追求卓越,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寻求创新与创造的快乐,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真本领。

  地调院院长吕新彪教授说,李德威教授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一位中国地质学家的崇高思想境界、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他是一位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者,有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有不畏艰险和权贵,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勇气;他为人谦逊,尊师爱友,胸襟宽厚,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节之际,我们更加深切的缅怀他。他的事迹一定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地球科学学院马昌前教授认为,李德威教授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的一生可以用“爱”和“真”来概括。他爱祖国爱人民爱地质事业爱本职工作。从青藏高原找矿预测到汶川地震研究,再到地热资源勘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他努力的方向。他性格率真,坚持真理,努力探索地学真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告别语,赤诚之心,令人动容。

  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姜明敏表示,与祖国大地同在是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教授的生命赞歌,作为高校基层学生工作者,我们要学习李教授心怀人民、执着探索、爱教爱生、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致敬李教授至诚报国、攻坚克难、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的人格精神。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中,以生为本、服务为要、发展为实,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奋进篇章。

  地调院于洋老师谈到,八万里青藏天路,三十载地质人生。从层流假说到地震预测,再到地热勘察,李德威老师毕生用双脚丈量青藏高原,用赤子之心,感知地球脉搏。他至真至纯,心有大我,虚怀若谷,胸中有沟壑,是真正践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的地大人,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大学者,更是骨子里都透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追梦人。他表示,我们青年学者要向李德威老师学习,在立德树人中彰显教育的力量!

  校团委宣传部部长王向东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李德威教授的一生光辉写照。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团干,如何引领新时代青年像李德威教授那样深深扎根祖国大地,紧紧围绕国家和人民所需而贡献青春力量,我想就是要带领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把论文写在大地,在“小我”与“大我”之间,选择做爱国奋斗的“实干家”;在“喧嚣”与“宁静”之间,选择做淡泊名利的“先行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选择做矢志前行的“追梦人”,不移报国志、坚定强国情,为国家崛起而毕生不懈奋斗。

  校学生会主席、工程学院2016级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马睿说,李德威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作为一名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探索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建设。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参加了秭归实习,实习中我们来到三峡大坝,系统学习了三峡大坝的建设初衷和建设过程,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工程建设目标就是为了服务人民的生产生活,工程人需要从基础入手,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每一次创新用到实处,从而更好的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球科学学院基地班党支部学生朱秀昌说,看完《赤子之歌》这部微视频后,李德威老师的事迹久久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自己更是眼含泪光,心生无限敬意!不久前从学长那里也听到过,在周口店李老师带他们出野外实习的时候,李老师便是一个教学认真严谨,育人耐心亲和的好老师。他留下的十字遗言,字字千钧,是对祖国对人民奉献的赤子之言,对国家发展的忠贞之词。我常常细细掂量这十个字,李老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青藏高原,把祖国都融进了自己的血脉。作为新时代的地质青年,我们更要顺势而为,迎风直上,走好后面的路,出好每一次野外,立鸿鹄时代大志,做青春奋进大事。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