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地质实习:地大把课堂搬到澳大利亚的荒野上

发表时间:2019-08-04     点击:次     编辑:路明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陈华文 通讯员郭晟彬 刘思祺)暑期,是大学生一年当中难得的放松休息时光。然而,对于我校地质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背起行囊,跨越层层山峰,在野外开展地质实习。对于他们来说,野外地质实习和教室课堂教学同等重要。近年来,地质类专业的野外实习,不仅仅在国内开展,还走出了国门。7月底,资源学院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刚刚完成了联合野外地质实习,同学们在海外度过了18天难忘的地质时光。


  广阔的地质世界长见识


  这次资源学院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开展联合野外地质实习,已经是第三年了。联合实习的詹姆斯库克大学,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滨城市汤斯维尔,是该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实习地区位于昆士兰州西北部的矿业重镇芒特艾萨,这里是世界著名的矿产资源产地,主要矿床类型包括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铁氧化物铜金矿床以及矽卡岩型铁铜-铀矿床等等。


  这个地区是地质研究的理想课堂,也是詹姆斯库克大学的传统填图实习区。该地区地质演化历史较为复杂,尤其是元古代,经历了两期大的造山事件和多期变形变质及拉张盆地事件,地质现象极为丰富。元古代以后构造演化日趋平静,使得原有地质现象得到了很好保留。实习区的植被不甚发育,露头裸露条件较好,便于观察地质现象。


  为了组织好本次实习,资源学院从资源勘查工程大三本科生中,经过外语、专业能力、身体体能等各个方面的考察后,选拔出10名学生参加海外地质实习。 带队老师李占轲副教授说:“这些学生中,9人是第一次出国、且是第一次乘坐飞机。”


  野外地质实习,和课堂教学一样,均有系统的方案和教学进度。这次澳大利亚野外地质实习全英文授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地质填图培训、分组独立填图和典型矿山考察。第一阶段地质实习,在芒特艾萨东部地体,内容侧重于沉积地层和变质变形作用。实习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踏勘,辨认主要地层和岩性,认识特殊构造和蚀变现象等。接着,带领学生开展1—2条线路的地质填图教学,培训大比例尺网格填图技能。


  而第二阶段实习内容,主要在芒特艾萨中部地体玛丽凯瑟琳地区,侧重于沉积序列、岩浆活动、矽卡岩化及成矿活动的认知,且地质填图难度增强。老师在做典型岩性介绍后,学生们持续多天进行小组独立填图。每个填图小组,由澳方和中方学生3人组成。


  第三阶段由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和考察芒特艾萨铅锌—铜矿床和玛丽凯瑟琳铀矿床,重点观察矿体野外露头、露天采坑和钻孔岩芯,并讨论该地区不同类型成矿事件与区域地质事件的关系。最后,每位同学均提交实习区填图图件和全英文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锤炼本领


  在澳大利亚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实习区岩石岩性、构造、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现象,开展大、中比例尺综合地质填图,制作沉积地层柱状图和构造赤平投影图,鉴别不同期次地质事件并讨论它们与区域内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次地质实习的目的,就是期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地质基础知识,在岩石和矿物鉴定、地质填图技能、综合地质分析、专业英语和口语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李占轲说。


  实习的头两天,同学们为第一次出国而兴奋着,拿着手机不停地拍风景照片,惊喜于野外看到袋鼠、鸸鹋等动物。但是,野外地质实习的强度,超乎了同学们的想象:地质填图实习是早上8点乘车出发,5点回到基地,同学们每天在野外9个小时左右,中午午餐就是早上准备的三明治。实习区虽然现在是冬季,但昼夜温差较大,白天野外温度高达30℃。实习结束回基地后,晚上还要听讲座并整理白天的实习材料。但如此之大的实习强度,没有让一个同学临阵退缩。


  暑假里的澳大利亚风景优美,但是野外地质填图并不等同旅游,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同学们经常在苍蝇纠缠下,穿过茂密的灌木丛。有时,要在似火骄阳下攀登近乎垂直的陡峭山坡。地质实习的征途上,大家还经常被当地一种叫做三齿稃的草所困扰,这种草茎细长而坚硬,很容易刺入衣服。在地质填图过程中,澳方老师为了同学们地质现象看得清楚,常直接用手将遮挡的草拔去。同学们以前没见过这种草,也跟着去拔草,结果手上全是刺,钻心地疼……


  实习中,每天的早饭,是同学们轮流值日完成的,有烤面包、培根和鸡蛋,中午则是由营地带出饼卷着的蔬菜和肉食等,较为简单。每天中午在野外席地而坐一起吃饭时,是中澳学生交流最多的时间,大家谈天说地,增进了互相的了解。澳方学生经常会讲解实习中遇到的矿物、岩石、构造现象,同学们听不懂时会写在本子上,方便回基地之后查找。参加张霄羽同学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地质实习,一次不为分数,只为与地质零距离接触的奇妙体验。”


  野外地质实习的国际范儿


  野外地质实习时常苦乐并存。为了让同学们体验野外地质填图的“实战”,实习期间安排了一次填图区露营。同学们在完成一天的填图后,在一片空旷的地方搭帐篷、做晚饭。吃晚饭后师生们围坐在篝火边上聊天、取暖,欣赏纯净的星空、倾听异域风情的音乐,其乐融融。“这次实习强化了填图技能,锻炼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了一些野外急救知识,还体验了野外露营的乐趣。”参加实习的郑宇航同学这样说。


  一般而言,野外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同学们对地质填图“战果”要进行整理,并转绘到标准的透明纸上。最终的实习报告要求使用英文撰写,同学们尽管英语都不错,但是真正用英语写报告,刚开始时有点不适应。但是逐渐地,同学们还是适应了说英语写英语的环境。最终,所有同学都完成了实习要求的各类图件以及英文报告,并且得到了澳方主讲教师的认可和称赞。


  18天的地质实习,不仅让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不是很习惯澳大利亚的食物,抽空就动手做中国菜。澳大利亚助教蒂姆没见过中国菜的制作过程,跟着看。当白菜放到油锅里,刺啦刺啦发出声音时,蒂姆惊呼“我的天哪!”蒂姆摇摇头,表示不解。而菜端上桌,请他过来吃,他举着大拇指说,“太好吃了!”


  近年来,为了加强实习教学内涵建设、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一流学生,我校积极开展了多项海外交流项目。其中,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合作开展的联合野外地质实习,便是其中之一。


  李占轲老师介绍,同学们在澳大利亚野外地质实习中,其专业素质、体能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虽然同学们远离祖国、远离学校和父母,但是野外实习中没有人喊一声苦、叫一声累,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收获了知识、提高了技能、锤炼了意志。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工作的未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