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未来城校区: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的“奋进之笔”

发表时间:2019-07-08     点击:次     编辑:张磊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刘妍慧 徐燕)长江之畔,东湖之滨,上世纪70年代初,一所被誉为“地学人才培养的殿堂、地学研究的重镇和地学文化的摇篮”的高等学府,从北京一路南迁,几经辗转,1974年定址于武汉南望山下。时光荏苒,岁月变迁,40多年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蝶变的中国地质大学面向未来、奋发图强,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奋力建设未来城校区。

  新时代地大人经过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一座崭新的校园在“武汉每天最先迎接朝阳的地方”拔地而起。造型新颖的图书馆,大气典雅的教学楼,便捷舒适的学生宿舍,绿树林立、碧水环绕的宜人景色,彰显着自然与人文辉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校园气质。

  破解办学瓶颈 启动新校区建设

  自1952年建校以来,我校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虽栉风沐雨,历经坎坷,却以顽强的毅力、卓越的智慧,不断书写中国地学高等教育的光辉篇章。

  世纪之交,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我校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紧紧抓住这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苦干实干,砥砺奋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服务社会贡献力和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与机遇同行的,往往是潜在的压力和挑战。

  至新世纪,我校办学空间局促、基础设施条件滞后、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成为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2011年,经测算,我校是在汉部属高校中用地面积最少、生均办学资源最少的学校。

  面对事关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难题,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强烈呼吁:改善条件,拓展空间,寻求突围。在多次讨论与征求意见过程中,广大校友和师生献智献策,一条破解难题的根本思路渐渐明晰:建设新校区,谋求新发展。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认识高度一致:建设新校区,不是过去通常意义上的规模扩张,是破解学校办学资源短缺困境、优化学科发展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聚合优质办学资源,助推综合改革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为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之路,为实现“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地大梦提供一流的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保障。

  目标已定,奋力实干。2011年,注定是写入学校事业发展史的关键一年。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兴建未来科技城的东风,学校启动了建设新校区的谋划工作。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及论证工作,完成了新校区的选址和建设立项工作,为新校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1月23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批复文件,同意我校建设新校区;

  12月8日,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来校指导学校“部部共建”工作时,表示将帮助我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新校区,以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2月7日,时任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在教育部同意我校建设新校区的文件上批示:支持中国地大的发展。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12年8月1日,我校与武汉未来科技城签订《项目入驻协议书》,标志着新校区项目正式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

  2015年10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考察新校区。

  从校区用地到专项资金划拨,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亲切的关怀,有力的支持,为新校区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自此,未来城校区规划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

  挥洒奋斗汗水 崭新校园傲然屹立

  为了画好未来城校区这张蓝图,学校深入调研、广开言路,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和师生、校友的意见,形成了新校区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2013年3月,学校通过了未来城校区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新校区“535”(5个学院、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入驻单位和机构、9500名学生规模、1000名教职员工的战略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校园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7.34万平方米,项目建设总投资额约30亿元,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共分三期建设,计划于2019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根据“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建设要求,按照“地大特色、世界一流”的总体建设目标,将新校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型现代大学校园。

  按照这个规划,未来城校区从建设之初,就定义为“独具特色、管理便捷、绿色环保、和谐智慧的美丽校园”。建设指挥部在智慧能源平台、校园安防平台、校园无线网络信息、校园雨水回收净化、清洁能源(地源热泵、太阳能)、GRC&GRG新材料应用、实验室废水综合处理、建筑BIM信息、3D地下管网模型、图书馆创“国优”等方面,不断摸索管理新思路,突出“三新”应用,一系列举措成为未来城校区建设的特色。

  任何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未来城校区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管理协调、手续报批、造价审计、工程监督、资金管理,千头万绪,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风险高,一句话:难!设计难、报批难、报建难、施工难、配套难,怎么办?

  开工初期,未来城校区地块上留有大量的树苗、鱼塘以及部分民房和村民的小型加工厂等,还有一个大型混凝土搅拌站的部分厂房。部分村民以未获得拆迁补偿款为由,三番五次地以各种方式阻扰施工,更有甚者竟对建设者进行辱骂和围攻。工作人员耐心跟村民沟通,积极寻求政府支持。最终,相关拆迁问题逐一解决,施工障碍不断消除。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5+2”、“白+黑”绝对不是夸张,而是未来城校区建设者的真实写照。有一次,武汉暴雨持续时间特别长,大家担心刚打好的地基受到暴雨侵蚀受损。连续40多天守在工地上的宋中华,看着豆大的雨滴,焦急万分,满怀愧疚地对爱人说:“晚上还有暴雨,我得在现场盯着,你和孩子早点儿睡吧”,说完并全身心投入新校区抗洪抢险工作中,最终整个工地安全度汛;“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每天去一趟也要把批文办下来”,跑报建的刘世斌这样说,结果是获得了306项各类批复文件和证书;“单位还有很多事,妈妈不能陪你、得去上班了”,还在休产假的高莹莹、闫艳艳忍着眼泪,对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说道,结果,相继完成了257项工程项目和设备材料的招标采购任务……

  面对一个个棘手的难题,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努力破局。用户需求不明确,反复更改,那就持续沟通;地勘信息不详,基础形式建议不明确,那就对岩样逐一拍照查验;设计图纸缺碰错漏现象严重,那就增加图纸预审环节,增加过程对照检查频度和力度……就这样,一点点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建设土地获得批复、建设单位全部确定、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进驻施工现场……700多个日日夜夜,一项项工作紧锣密鼓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方方面面的感人事迹,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将永远地被师生们铭记心中。

  2015年8月8日,对于常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末。然而,对于建设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而言,是值得铭记的日子——上午9点,未来城校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在项目现场召开,随着时任党委书记郝翔书记的一声“开工”,校领导、师生代表、工程建设方、监理方等一起铲土奠基,向这座即将诞生的新校园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从这一天起,我校未来城校区进入大规模施工建设阶段。

  千锤百炼铸精品。面对未来城校区建设,地大人高度重视、精心谋划。为规范工地管理,建设指挥部形成了“十个一”的施工现场工作机制,即: 每一天/夜(含节假日)均有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每个项目开工前,组织一次工作交底会;每个项目图纸会审前,组织一次图纸预审;每个项目组织一次《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规划》评审会;每个月与监理单位召开一次监理工作交流会;每个月召开一次部门工作总结会……通过这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十个一”活动,建设指挥部严格落实学校的管理要求,确保了所有在建工程受控、在控、可控。

  “大楼建起来,干部不能倒!”未来城校区建设指挥部经手的项目多、过手的资金多,是廉政风险的易发之地和防控重点。5年来,为保证未来城校区建筑工程品质,建设者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质量标准,加强安全管理,坚守规范底线,确保工程质量。未来城校区一大批项目获得行业嘉奖:两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获评“湖北省建筑结构优质奖”,学生宿舍一组团项目的1、3、4 号楼及学生活动中心项目获评“武汉市结构优质奖”,校前科教区、核心科教区项目获评武汉建筑及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创新项目”,另有7 个单体建筑项目获评“武汉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示范项目”等。

  这是所有未来城校区建设者的一份承诺,更是实现地大教育梦想的稳固基石。

  如今,未来城校区基本建成。地大人魂牵梦萦的宏伟蓝图,终于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巍巍地大,傲然屹立,这座蔚为壮观的崭新校园已具备入驻条件,静待师生的到来。

  阔步迈入新征程 谱写地大新篇章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40多年前,学校几经辗转,在武汉南望山下建设了南望山校区。40多年后,未来城校区拔地而起,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代地大人在这片热土再续辉煌。

  未来城校区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区域内。武汉未来科技城是国家批准的全国4个未来科技城之一,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按照“一心、二轴、九园、一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在东西、南北两轴交汇处建设中央科技服务中心;分步建设各具特色的九大园区和一个生态休闲区。其项目定位为整体覆盖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和高科技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领域。目前,已经引入了华为技术、长江存储器基地等多家大型企业入驻,还将配有高档商业、会所、娱乐、教育、体育和医疗等设施。

  未来城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500亩,其中710亩教育用地用于建设新校区,200亩工业用地用于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此外,中约大学中国校区规划占地458亩,教工住宅规划占地133亩,校区南边的岱家山约400多亩,将由学校整体托管,修建户外运动休闲园区。

  未来城校区的功能布局包括公共资源共享区、院系科研区、生活及后勤服务区。图书馆位居整个校园的核心部位,也是整个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将创建国家优质工程。公共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设置了两座桥跨越“地大湖”,确保学生上下课安全便捷。两桥连通南北,象征学校1970年代从北京南迁办学和南迁后在新校区的二次创业历史。

  此外,大学生活动中心也是主要建筑之一,楼体造型现代,借鉴山石自由多变的形体与层叠堆积的方式,建筑特点与学校专业特色吻合。大学生活动中心共三层,包括服务大厅、多功能报告厅、学生活动室以及室外露天小剧场等。其中,1000座位的多功能报告厅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兼具剧院功能,其灯光、音响等均是按照专业效果配置,令人期待。

  未来城校区共有8栋科教楼,分别是计算机学院、环境学院、材料与化学学院、校医院及气象实验楼、经济管理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即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规划,学生宿舍与食堂均在新校区南侧,有3个食堂,19栋学生宿舍楼。运动区内有体育馆(含游泳馆)、运动场及多个篮排球场、网球场等。

  截止2019年6月底,计划2019年搬迁入驻的各单体建筑全部完成校内验收。按照计划,图书馆将于8月份完工,体育馆秋季学期开学时可以启用部分场馆。科教楼六、七将于明年春节前后完工。相关配套工程、专项工程、专项设施也可以于7月底前完工。校外污水管网按计划于7月中旬可以连通使用。

  搬迁在即,如此浩大的工程,如何顺利搬迁,考验着地大人的智慧!

  学校研究制定《未来城校区搬迁入驻工作方案》,成立工作小组,对搬迁入驻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在6月24日的搬迁工作会议上,校长王焰新指出,未来城校区搬迁入驻工作,是今年学校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必须完胜的一场关键“战役”。时任党委书记何光彩要求,强化责任、明确目标,主动作为、克服困难,确保搬迁入驻工作顺利推进,确保新学期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搬迁未动,服务先行。为了师生能够便捷出行、无忧入驻,学校尽最大努力争取保障生活服务、交通通勤、校园安全等。学校正抓紧做好工程收尾和水电气网、空调、电梯等项目的调试工作,太阳能热水系统、饮用水、洗衣机等生活保障设施设备及公共区域家具采购安装工作等。适时启动暑期临时通勤、地铁站接驳通勤和学生搬迁通勤;各食堂正处于后厨设备安装阶段;组织实施未来城校区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室内除甲醛和环保测评工作……

  一切以师生利益为重,一切以师生满意为本。学校将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条件保障和搬迁准备工作,这是学校对师生做出的庄严承诺。

  地大之事业无止境,地大之发展无穷期。未来城校区的建成与启用,为我校实现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校自身发展和走向强大的必然选择。

  回望历史,中国地质大学67年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卷璀璨壮丽的画卷,如今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昂首迈入新时代,开启事业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座崭新的生态型、现代化大学校园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新时代地大人的使命与担当,追求卓越、逐梦未来,奋力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图片由屠傲凌、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提供)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