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王永:让思政课堂充满诗歌感染力

发表时间:2018-12-27     点击:次     编辑:谢晓

  (地大之声学生记者常浩宇 卢子蒙 摄影赵奕康)“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近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老师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同学正在深情朗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与常规的思政课不同,王永将诗歌融入思政课,让课程充满了诗歌感染力,学生纷纷点赞。

  王永说,每次讲课他都会结合课堂内容,精心挑选一些诗歌,选取两组同学朗诵,诗歌对应着课堂知识的那个时代。如在讲解毛泽东思想时,既有《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体现毛泽东同志年轻时的伟大抱负;又有《红色1921》,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勋;还有《我爱这土地》,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亲历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永谈到,对于某个时代,没有人比深处那个时代的人的感受更加真切、深刻。朗诵诗词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当时人的情感,加深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认识。“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共产主义、对陕甘宁边区的向往。”

  同时,作为通选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老师,他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说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诗歌可以感染学生并给他们一种美的享受。”除了帮助理解课本知识之外,王永有时也会让同学们朗读一些表现“真、善、美”的诗歌,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通过朗诵诗歌,原本高深的理论知识,同学们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我在诵读《红色1921》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爱国情怀与雄心壮志,这是一种从书本中得不来的体验,让我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资源学院020171班的胡世春说。

  目前,课堂内容进行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阶段,同学们通过《新愚公移山》领会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通过《读中国》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通过《美丽中国》,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诗歌的魅力将在课堂上尽情展现。


(地大之声)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