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来校谈“双一流”建设

发表时间:2017-12-05     点击:次     编辑:谢晓

  (地大之声记者徐燕 摄影张玉贤)12月4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在迎宾楼报告厅作报告。校领导何光彩、王焰新、朱勤文、成金华、赖旭龙,全体处级干部,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机关科级干部,学科建设相关人员参加报告会。校党委书记何光彩主持报告会。

  李志民以《中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与“双一流”建设》为题,介绍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新政策、高校“双一流”建设、科技评价的演变等,深入分析ESI评价体系对中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参考价值,介绍了中国大学在ESI评价体系中的整体状况,并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思考。

  李志民认为,国际上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界定。“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比较的概念,理论上它应该在各种指标比较下都是一流的。但是,现实中没有绝对的“世界一流大学”,它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其他同类大学、在一定评价指标下排名相对靠前而已。他指出,大学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共性,也要尊重个性,应该按国际通用准则,以创新成果为依据,建立科学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

  李志民说,“世界一流学科”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学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对学校而言,既要有充足而灵活的经费,又要有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要“一岗双责”,既要以良好的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又要用高质量的教学助推科研水平。

  在分析了科技评价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的演变历史之后,他特别提醒说,网络发表论文正在逐步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互联网和新技术的的应用,将极大优化、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法。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弄虚作假、学术腐败,将在互联网时代无处遁形。因此,学者要积极地适应这种必然趋势。

  最后,李志民提出,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要做好四个交代:一是对前人的交代,你的工作是如何在前人基础上发展的,主要进展是什么;二是对后人的交代,你的研究发现或结果是什么,今后研究方向是什么;三是对自己内心的交代,你的研究对人类有价值吗?;四是对同行的交代,数据真实、结论可靠,同行可放心。他认为,科研人员要具备四条基本素质:其一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此才有良好的方向性;其二是敏锐的灵感和想象力,如此才能很快地找到突破点;其三是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此才不会忽略新发现;其四是无畏而诚实的表达能力,如此才能挑战传统观念。他希望作为一流大学的教授,要争取在国际会议上有声音、在国际期刊上有文章、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有地位、在国际奖项中有名次。

  本次报告是我校干部培训系列专题讲座,由党委组织部、学科办主办。


(地大之声)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