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地大要闻  >  正文

我校大学文化建设受到国家级媒体关注

发表时间:2017-09-15     点击:次     编辑:cug

  今年上半年,我校校园文化成果《以艰苦奋斗精神涵育大学文化建设》,获得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在此基础上,党委宣传部陈华文加工修改撰写的长篇新闻通讯《擦亮艰苦奋斗的精神名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文化建设侧记》,以近半个版的篇幅,在9月13日出版的《中国国土资源报》“文化版”发表。9月14日,人民网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全文如下:

  8月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牛笛,作为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和体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地学特色行业大学,在近65年的办学历程中,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文化建设中,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遵循“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不断擦亮艰苦奋斗的精神名片。

  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于校风学风

  经过长期的学科积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形成了富有地学智慧和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既是该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治校法宝,也是校风学风的真实写照。在加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该校也始终以这一精神构建校园文化之魂。

  随着教育事业和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该校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内涵愈加丰富。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争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的豪云壮志,到七八十年代体现“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再到九十年代凸显“热爱地质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奉献精神。在“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目标带动下,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为激发一代代地大人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立志成才的重要精神源泉。

  地学类专业的特色,决定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每年暑期,该校地学类专业大学生成批奔赴位于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秭归的野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在野外,师生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砥砺前行。此外,学生们常年跟随老师到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在茫茫戈壁滩上、在茂密的丛林里、在崇山峻岭中,学生们用艰苦奋斗精神的校风学风,阐释着对地球科学的追求、对祖国山河大地的挚爱。

  不仅是在校生,无数毕业生也始终发扬着艰苦奋斗精神。比如该校1990级水文地质专业毕业生张国旗,大学毕业后放弃在省城太原工作的机会,主动回到老家山西陵川县从事水文地质工作,32岁时因公殉职,感动无数人。山西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电影《洪山雨》。为了纪念这位平凡的毕业生,该校在校园内为其塑像。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所有学生都将其视作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

  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于校园景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艰苦奋斗精神,深深根植于地球科学和地学文化之中。以地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色,把“地质元素”融入大学文化建设,能更直观地呈现学校的精神风貌。

  校园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是大学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该校先后建成了勘探队员雕像、化石林、院士长廊、博物馆、四重门、校训碑等文化景观。如:树立在学校图书馆前的地质勘探队员雕像,不仅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缩影,还是艰苦奋斗校风学风的艺术表达,呼唤着新一代地质人早日学成、在奉献中追寻生命的真谛。

  此外,该校作为国家4A景区的逸夫博物馆,拥有恐龙化石、海百合化石等珍贵地质藏品,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地学专业的前沿课堂。逸夫博物馆中成千件计的矿物标本,是师生们常年在野外采集的“硕果”。再如“四重门”校园文化景观,不仅记录了办学历史,还是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见证,如同无声的述说者,阐释着艰苦奋斗精神的文化内涵。

  而位于该校西区中心位置的院士长廊,集中展现着该校校友、在该校工作过和正在工作的两院院士画像,他们无疑是学校艰苦奋斗校风学风的典型与楷模。学生们经过这里,常常会停下脚步,感悟艰苦奋斗之于成长、成才的意义。

  艰苦奋斗精神呈现于体育文化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该校地学学科中得到呈现,在体育文化中也同样得到彰显。登山、攀岩、野外生存体验等等,长期以来是该校的特色文化组成部分。校内的大学生攀岩训练馆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攀岩馆,每年到此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达5000人次,由国家登山协会和该校联合建立的户外拓展运动训练基地,设有23个高低空拓展运动项目,都是学生们磨炼意志、勇攀高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平台和挑战自我的舞台。

  在体育文化运动方面,该校有着光荣而骄傲的历史。自1958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业余登山队,先后和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登山队一起攀登了6000米以上的高峰近10座,为国家培养了王富洲、李致新、王勇峰、次洛等一大批登山健将。

  2012年5月19日,该校登山队经过周密准备和部署,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其中,陈晨同学为我国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登山队在挑战世界最高峰的行动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艰苦奋斗精神。

  201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座谈会上,陈晨作为全国大学生代表,畅谈了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体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肯定。

  从2012年到2016年底,该校师生将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实施了“7+2”登山科考活动。所谓“7+2”,是指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极点,代表着极限探险的至高境界。在登山科考队队长董范教授的带领下,登山科考活动历时1756天,行程12万多千米,成功登顶亚洲珠穆朗玛峰、欧洲厄尔布鲁士峰、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澳洲科休斯科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北美麦金利峰,并成功徒步北极点、南极点。每一次挑战最高峰,都是在充分阐释艰苦奋斗精神的魅力。

  艰苦奋斗精神彰显于文艺活动

  地学事业是艰苦的事业,更是充满激情与豪迈的事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文艺活动中围绕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挖掘时代寓意,用文学与艺术的形式,进行生动鲜活的演绎。

  近年来,该校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池际尚教授生前带领学生在野外从事地质科研的事迹,分别创作音乐舞台剧《雪莲花开》和音乐交响诗《我常怀念她》,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多场演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此外,该校教师围绕地学题材和艰苦奋斗精神,创作的文学剧本《祁连山魂》,2017年获得全国首届大地文学奖。

  2012年以来,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该校学生根据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李四光的故事为原型,自编自演创作大型话剧《大地之光》。李四光作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其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深深感染和激励着该校大学生们。该剧首演至今,在武汉、北京、西安、重庆等地演出20多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何光彩指出:“《大地之光》的持续演出过程,是科技界、教育界和全社会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的过程,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就更多优秀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

  此外,该校的文艺表演作品《极限海拔》《攀登》《丝路新语》《山水中国美》,相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艰苦奋斗精神扎根于学生心灵

  对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而言,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文化建设中得到生动呈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得了体现。该校鼓励学生在社会广阔的舞台中磨砺品质和提升本领。自2006年起要求大学生完成2个社会调查的自主学习学分。2009年以来,该校组织二年级全体学生从事社会调查活动,至今形成了数千份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此外,还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资源服务等方面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用艰苦奋斗精神书写美丽的青春梦。
每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百个社会实践团队都会如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队,从2005年起,连续12年赴广西,给贫困山村小学的孩子义务补习功课。由最开始的一个支教点——广西靖西县吞盘乡岩奉小学,发展到10余个支教点。至今“山中花儿”助学团队已经派出暑期活动志愿者 600 余名,资助金额达 25万余元,受助学生 300 余人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力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已经深深内化到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与这所大学的文化气质、文化追求气脉相通,在今后的大学文化的建设中,这张精神名片也将越擦越亮。(陈华文)

(地大之声)

最新动态